“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是改革开放初期点亮经济活力的重要政策导向。这一理念的初衷,是打破平均主义的桎梏,鼓励人们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创造财富,以先富的“星星之火”点燃共同富裕的“燎原之势”。但在实践过程中,公众的关注点逐渐聚焦于一个核心问题:先富起来的群体,究竟应是脚踏实地的勤劳百姓,还是钻营权力的贪腐官员?答案不言而喻——先富的资格,必须牢牢掌握在勤劳致富的普通劳动者手中,绝不能让以权谋私者窃取改革发展的红利。
勤劳致富的百姓,是先富政策最应眷顾的群体,他们的富裕之路,才是支撑社会公平、凝聚发展共识的基石。在城市的工厂里,有日复一日钻研技术、从流水线工人成长为技术骨干的产业工人,他们用汗水提升生产效率,凭技能赢得更高收入;在乡村的田野间,有敢于尝试新农业模式、带领乡亲种特色作物、开农产品网店的返乡创业者,他们用智慧盘活乡土资源,以实干带动一方增收;在街头的商铺中,有起早贪黑经营小店、坚守诚信服务的个体户,他们用坚守积累口碑,靠口碑打开市场……这些百姓的“先富”,没有捷径可走,每一分财富都凝结着汗水与智慧,每一步成长都见证着奋斗与坚持。他们的富裕,不仅让自身生活改善,更能激发身边人“靠劳动改变命运”的信心,形成“勤劳者有回报、奋斗者有奔头”的良性循环,这正是先富政策最本真的价值体现。
反观以权谋私的官员,他们的“富裕”本质是对公共权力的滥用、对社会公平的践踏,与先富政策的初衷背道而驰。这类官员将手中的权力异化为“寻租工具”,或在项目审批中收受贿赂,或在资源分配中中饱私囊,或利用职务便利为亲友谋取不正当利益——他们的财富不是来自创造价值,而是来自对公共利益的侵占;不是来自市场竞争,而是来自对权力的垄断。这种“权力型富裕”,不仅会挤压普通百姓的致富空间,让勤劳者的努力在“权力寻租”面前失去公平,更会侵蚀公众对政策的信任、对社会的认同。当百姓看到“勤勤恳恳不如投机钻营”“踏实干活不如依附权力”时,奋斗的动力会被挫伤,社会的公平底线会被突破,这不仅背离了先富政策的初衷,更会阻碍共同富裕的进程。
为何要坚决捍卫“勤劳致富”的先富主体地位?因为先富政策的核心逻辑,从来不是“允许少数人随便富”,而是“引导少数人通过正当途径富”。勤劳致富的本质是“价值创造”,先富者创造的财富,会转化为更多就业岗位、更活跃的市场、更先进的技术,最终惠及更多人;而以权谋私的“富裕”本质是“价值掠夺”,少数人的非法所得,只会造成财富的集中与分配的失衡,加剧社会矛盾。从这个角度看,区分先富群体的“致富路径”,就是在守护先富政策的“生命线”——只有让勤劳者成为先富的主流,才能确保先富带动后富的链条不中断,才能让共同富裕的目标有坚实的支撑。
要实现“让勤劳百姓先富、防贪腐官员谋私”,既需要“正向激励”,也需要“反向约束”。一方面,要持续完善政策支持体系,为普通劳动者搭建致富平台:对小微企业减免税费,让个体经营者轻装上阵;对技能人才加大补贴,让技术工人有尊严、有奔头;对乡村创业者提供培训与资金支持,让乡土人才有用武之地,真正让“勤劳”与“致富”直接挂钩。另一方面,要织密权力监督的“笼子”,斩断权力与利益的勾结:通过深化反腐败斗争,严查权力寻租、利益输送等行为,让贪腐者“不敢腐”;通过完善政务公开、权力清单制度,让权力运行在阳光下,让官员“不能腐”;通过加强理想信念教育,筑牢官员的思想防线,让干部“不想腐”。
“先富”不是特权,而是对奋斗者的奖励;财富不是私产,当以正当途径获取。唯有让勤劳致富的百姓站在“先富”的前排,让以权谋私的官员失去生存的土壤,才能让“先富带动后富”的政策初衷落地生根,才能让每一个人的奋斗都有意义、每一份付出都有回报,最终朝着共同富裕的目标稳步前行。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