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1934年,中国生物兰州生物制品研究所的前身,原国立西北防疫处应势建立。91年来,一代代“兰生人”致力于国家卫生防疫事业,致力于服务“健康中国”战略,坚守为民造福的信念,为国家防控重大传染病和流行疾病做出了重要贡献。这其中,一大批来自五湖四海的技术专家北上西行,扎根兰州,在这里白手起家,艰苦奋斗,将兰州所打造为集产、学、研于一体,科研独具特色、产能充足、产品过硬的国内知名生物制品企业之一,成为中国生物制品行业国家队的一支重要力量。这里有一个个催人奋进的故事,也有一幕幕动人鲜活的场景。即日起,我们推出《致敬》栏目,共同回忆铭记他们的奋斗历程,一道追寻开辟我们的前行之路。
致敬:第一期
“抗疫先驱” 齐长庆
齐长庆(1896-1992):中国生物制品界著名专家,毕业于保定陆军兽医学校。1919年在中央防疫处参加工作,1935年筹建蒙绥防疫处,1946年任西北防疫处处长,兰州解放后,任兰州生物制品研究所第一任所长。
1926年,自天花患者分离到天花病毒,经动物传代减毒,获得疫苗减毒株,后命名为“天坛株”,用于国内天花疫苗生产,为中国预防和消灭天花做出了卓越贡献。1931年,齐长庆等人将一株狂犬野毒株(街毒)经兔脑传30代,成为“固定毒”株,命名“北京株”,用于国内生产狂犬病疫苗。1947年,在兰州首次制备出我国的“人用破伤风类毒素”并正式出品使用。
齐长庆长期从事生物制品事业的研究与生产,为我国生物制品的发展做出了奠基性的贡献。曾任甘肃省政协常委、中华医学会甘肃省分会医学免疫学会副主任、甘肃省微生物学会副理事长。
截取《国家记忆》之《战“疫”》片段
齐长庆,字景如, 1896年12月26日,出生于北京一个衰落了的满族镶黄旗家庭。青年时期,由于时局混乱,只能辍学在家务农。1918年,以优异成绩从北洋陆军兽医学校毕业。
1919年,民国政府成立中央防疫处,齐长庆被学校推荐参加防疫处工作任技术助理员。1924年,时任中央防疫处痘苗室主任的齐长庆,被派往日本东京帝国大学传染病研究所进修。1925年回国后,任防疫处主任技师。1946年抗日战争胜利后,齐长庆受南京政府卫生署之邀,任中央生物药品实验处技正,兼任兰州西北防疫处处长,后改为中央生物实验处兰州分处仍任处长。1949年8月26日兰州解放,兰州分处由解放军接管,在齐长庆的领导下,三天内恢复生产,西北军政委员会将该处更名为“西北生物实验所”,任命齐长庆为所长。1953年,改为“卫生部兰州生物制品研究所”,齐长庆被任命为所长。
齐长庆少年时立志:“不为良相,但为良医”。此后一生,齐长庆人如其志,一生都在为中国生物制品事业奋斗。
建立“天坛株” 消灭天花
1926年2月,一名西北士兵因患天花住进北平医院。时任中央防疫处主任技师的齐长庆,亲自到医院观察病人,并取下患者身上带包浆的痂皮带回研究。他将痂皮研磨后接种到猴子的身上,传至第2代发病后将痘浆转种到兔子的皮肤和睾丸,连续传5代后再转种到犊牛皮肤上,连续传3代,得到稳定的牛痘苗,命名为“天坛株”。
20世纪50年代齐长庆与西北防疫处人员合影,
摄于兰州所旧址
在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期间,实验员历尽艰险,与敌人抗争,与恶劣的天气抗争,最终让痘苗得以在昆明投产,提供给在战争中不幸染病的人们。新中国建立后,在对“天坛株”进行了三年多的系统研究,与俄罗斯的莫罗佐夫疫苗及其他对照疫苗进行对比研究之后,“天坛株”优异的免疫性能获得肯定,并大量投入生产,使得我国比全世界提前十六年就消灭了天花病毒。中国消灭天花,齐长庆和他研制的“天坛株”功不可没。
固定“北京株” 控制狂犬病
1931年,北平卫生事务所捕杀一只狂犬,袁浚昌先生自狂犬脑内分离到一株狂犬病病毒,在中央防疫处工作的齐长庆和李严茂将狂犬病毒接种至家兔的脑内,并传代至30代之后,确保毒力的稳定性(6天左右发病),成功固定了狂犬病病毒毒株,当时该毒株的免疫原性已经达到世界水平。
西北防疫处检定科
1965年,武汉、长春、兰州三所生物所通力合作,将“北京株”在豚鼠脑内和地鼠肾细胞内交替传代,终于在15年后获得了稳定的细胞株并投产。从1979年开始,狂犬疫苗只需注射5针。
狂犬疫苗“北京株”的诞生,是齐长庆为中国人创造的又一个免疫学里程碑。
推动我国实验动物事业
由于生物制品的原材料或成品检定都需要实验动物,1919年进入中央防疫处后,齐长庆即着手接收京师传染病医院拨给的进口家兔、新西兰大耳朵白兔和豚鼠以及协和医院引进的小鼠等实验动物,用于生物制品的研究和生产,并在留日回国后,从日本引进豚鼠做实验。此后几十年的研究中,他不断实践积累着实验动物的饲养经验,也思考着如何改良和强化小动物的品种。
1959年齐长庆与同事在兰州所生产科研大楼前合影
新中国成立后,他向生物制品委员会建议召开实验动物培育经验交流会,对实验动物的发展方向提出自己的见解。他将在国外学习到的先进知识,运用到我国动物饲养的实际中,主持起草了我国第一项小动物饲养管理条例,于1958年4月经卫生部批准,定为《小动物饲养管理试行规程》,这是我国第一部实验动物饲养管理规程,奠定了实验动物饲养管理工作基础。
白手起家 奉命筹建兰州所
兰州解放时,原国民政府西北防疫处只剩下30多人。人民解放军接管后,将晋西北制药厂的血清、疫苗两部分40余人调来,组成西北试验所,仍然在原西北防疫处的原址小西湖。
西北防疫处原址
1953年,根据卫生部指示,扩建兰州生物所,齐长庆亲自参加选址,主持设计,对建筑布局和技术资料倾注了大量心血和智慧。当时技术条件落后,兰州市交通不发达,运输工具很落后,新所扩建在不断摸索和克服一个又一个困难中前行。从1953年开建,一直到1957年建成。
20世纪50年代建成的兰州所生产科研大楼
在做好兰州所新所扩建的同时,齐长庆也在为建设兰州所的人才队伍努力着。他坚持“高级人才靠引进,技术骨干靠培养”的理念,想方设法搜罗、引进技术人员,在他的努力下,王成怀、兰春霖、张慧卿、董树林、孙柱臣、王秉瑞、白植生、何长民、刘新铭、程夷、殷绥亚等一大批骨干力量先后汇聚兰州所,奠定了兰州所后来的基本科研队伍。
50年代,兰州所培养基室工作人员清洗大立瓶
截取《百年中生》纪录片片段(人物素材拍摄于2013年)
注重实践 严谨担当的治学风格
担任兰州所所长后,齐长庆经常深入科室指导生产和科研工作。早在1957年,他所指导的研究小组已经观察到免疫马匹的血液中有大量的淋巴细胞、淋巴母细胞和浆细胞,认为可能与白喉和破伤风抗毒素抗体产生有关,这比Gowan(1959年)发现淋巴细胞的功能还要早2年。齐长庆是我国血清抗毒素生产的创始人,在他的指导下,采用小剂量、多部位免疫程序,使兰州所的马匹免疫血浆单位一直保持国内外的领先地位,抗毒素的制备工艺由原制到浓制再到精制,质量不断提高。
齐长庆在科室指导工作
他经常说:“生物制品关系到千百万人民的健康,关系到国家的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生物制品是卫生战线的重工业,是防疫战线的兵工厂。”
齐长庆非常重视安全生产,强调制品质量,他经常说:“生物制品是特殊商品,一条毛巾可以有次品,但生物制品无次品。生物制品又是特殊药品,药品是给病人使用的,而疫苗是给广大健康人使用的,必须是质量第一。生物制品是科学,科学工作者必须忠诚老实,不能有半点虚假,要做好每一道工序,每一个环节的工作。生物制品工作无小节,每一个工作人员都要有为人民健康负责的思想,把自己的每一项工作做好。”
84岁的齐长庆
光荣入党 信念坚定
1981年6月26日, 85岁高龄的齐长庆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实现了他多年来的愿望,并一次性缴纳党费1000元。在入党申请书中,他写道:“我认识到中国共产党之所以坚强有力,就是因为她代表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她的言行始终是以符合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为最高标准,因此光明磊落,不谋私利。”
1992年3月16日,齐长庆在北京逝世,终年96岁。
齐长庆为人正直、品格高尚,一生充满坎坷挫折,却坚持不懈,矢志追求生物制药科学。2020年3月31日,央视CCTV-4《国家记忆》之《战“疫”》节目给予齐长庆先生高度评价:“1926年,一个三十岁的年轻人下定决心,要用中国的毒株生产中国的疫苗。他就是中国生物制品事业的奠基人和开创者——齐长庆。在中国消灭天花的战斗中他居功至伟,同时,新中国狂犬疫苗的研制他也功不可没。”
部分文字、照片来源:
央视CCTV-4《国家记忆》之《战“疫”》
中国生物《百年中生》纪录片
《齐长庆传》(团结出版社出版,高齐著)
《中国疫苗百年纪实》(人民出版社出版,江永红著)
《天坛株痘苗毒种创始人齐长庆》(董树林)
腾讯网《齐长庆,中国生物制品事业创始人》
公众号qjkss2016《齐家口述史》特别篇:中国生物制品奠基人齐长庆(上中下)
识别微信二维码,添加生物制品圈小编,符合条件者即可加入
生物制品微信群!
请注明:姓名+研究方向!
本公众号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cbplib@163.com),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所有文章仅代表作者观不本站。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