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快报讯(记者 刘静妍 文/摄)近日,南京图书馆举办“书生报国 文脉薪传——文献保存同志会搜救珍籍选展”,展出抗战期间文献保存同志会搜救成果中留存在南图的部分珍籍,让读者在典籍中感受先辈救亡图存的努力。文献保存同志会前后获得了4800余部善本、11000余部普本,抢救了江南许多重要藏书家的珍藏。
![]()
明嘉靖刻本《锦绣万花谷》、明弘治刻本《孟东野诗集十卷》、清焦循稿本《孟子正义三十卷》……此次展出的这些典籍,都是历经战火劫后余生的珍贵版本。
![]()
其中,元刻明递修本《桯史十五卷》,作者是岳飞之孙岳珂,书中记两宋杂事,涉及朝政、南渡轶闻、名公诗文、世俗谑语等,其中有的内容是作者亲历亲闻,可用于考证两宋间史实与掌故。这部著作原本由浙江嘉兴文人沈曾植的藏书楼海日楼收藏。沈曾植博古通今,海日楼旧藏也十分丰富,后来这些藏书散出,在1940年9月由中国书店经手被文献保存同志会购得。
抗战期间,江南许多藏书楼或遭焚劫而流散,或因经济、人力等不敷而难以维持,同时各方势力都在上海积极购求古籍善本,一时有“史在他邦、文归海外”之忧。
当时在上海的爱国学者如暨南大学校长何炳松和该校文学院院长郑振铎、光华大学校长张寿镛、商务印书馆董事长张元济等一批有识之士,在1939年底联名致电重庆有关部门,获允由政府筹款委托诸人在上海收购和保存古籍,自此开展了为期两年的紧张搜救工作。
1940年1月,时任中央图书馆筹备处主任的蒋复璁抵达上海。“文献保存同志会”成立,由张元济、何炳松、张寿镛为委员负责上海方面的搜购。
![]()
“文献保存同志会的搜救工作面临着很多困难,甚至人身威胁。”本次展览策展人、南京图书馆历史文献部副主任赵彦梅介绍,郑振铎先生是其中关键性的人物,他起着至关重要的枢纽和领导作用,负责市面上信息的收集和书商的接触,还经常实地去勘察版本。他以满腔热情投入,且精力过人。由于身兼抗日救亡文化运动组织成员的身份,所以被敌方所注意,因此,他长期隐姓埋名,甚至都不敢按照战前的日常打扮,而是穿着长袍、戴着帽子,都是为了避开敌人的注意。
![]()
在艰难的搜购过程的同时,“文献保存同志会”还通过举办展览,向社会公众展示可列入“国宝”的80余种珍贵善本,鼓舞大众抗战的决心,还推进了《玄览堂丛书》《明季史料丛书》的影印出版。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