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 看 云 起
—— 王云舒山水画精品展
开幕时间
2025年9月4日(周四)14:30
展览时间
2025年9月4日—9月11日
展览地点
南京爱奈秋艺术中心展厅
(南京市鼓楼区石头城路6号01栋4楼)
前 言
▢杨 健
(油画家,书法家,策展人)
云山苍苍,流水渺渺。
当今社会,能如王云舒一般心远尘俗、笔追古意者,实为难得。
坐看云起,不仅是展题,更是一种人生态度与美学境界。王云舒的作品,承宋元之清旷、融江南之温润,其山水非止于形似,更重在写心。一树一石、一云一水,皆从胸中逸气而出,疏朗澹远,意境幽深。仿佛使人走入一个远离尘嚣的世界——那里有细雨打芭蕉的清音,有独立于微雨落花间的寂寥,也有披蓑荡舟、中流击水的豪情。
是次展览荟萃王云舒先生近年力作三十余幅,包括其独具风格的“宋意山水”与“梦回江南”系列。其笔法松紧有致,墨色层次氤氲,既见“屋漏痕”之凝重,亦具“锥划沙”之劲力。画面中不见浮躁,唯余静谧与深远,引领观者走入一个可以安顿心灵的山水之境。
他的画,是对纯美的信仰,是对古典精神的朝圣,更是对现代性迷失的一种温柔抵抗。愿每一位驻足于此的观众,皆能在这云起水涌、墨气纵横之间,感受到那一份不曾被时代洪流卷走的宁静与天真。
艺术家介绍
王云舒
1971年出生,江苏沛县人。天津美术家协会理事,天津诗词学会副会长,天津荣宝画院院长,中国画创作研究院研究员,中国民族画院研究员,一级美术师,原荣宝斋(南京)拍卖有限公司、荣宝斋天津分店总经理,其作品得到保利拍卖的艺术推广与拍卖。
《坐看云起》 180cm×97cm 2019年
问 道 宋 元
——从笔墨文脉观王云舒山水之变
▢于安记
与云舒的相识源于老乡北大教授冯健的画展,席间闲聊时发现彼此不仅为古沛大地的同乡,童年生活的村庄仅相距几里地,且大学求学与访学经历也惊人地相似——我们曾在同一所大学深造,在类似的地方访学交流,这些重叠的生命轨迹让初次见面的我们倍感投缘。不过,这场汇聚了众多艺术大咖的画展更像一场热闹的“老乡聚会”与艺术盛会,中青年画家们在此交流学习,觥筹交错间,我们竟无暇展示彼此的作品,便在匆忙中结束了初见。隔日,云舒告知我他即将在南京举办个人画展的好消息,顺势邀请我为其撰写短文,我欣然应允。翻阅他的履历,发现他身兼艺术活动家与创作者双重身份:作为艺术活动家,他搭建平台助力年轻艺术家崭露头角;作为创作者,艺术创作不仅是他的“副业”,更是深耕多年的专业,他坚信并始终秉持唯有专业精进才能把握艺术品质、进而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交流的创作理念。观其作品,谈及心得,创作者须以闲暇心态抵达“无为而尊”的境界,方能体悟艺术的本“道”。尽管我对云舒的了解尚不算深入,却仍希望借此短文尝试进行一次贴近其艺术精神的解读。
《问道》 220cm×192cm 2025年
一、 从“师造化”到师从名师之变
“山水之变,始于吴,成于二李(李将军、李中书)。树石之状,妙于韦偃,穷于张通。”张彦远此论揭示唐代山水画的范式突破,吴道子以“疏体”笔法破魏晋山水之稚形,李思训、李昭道父子以青绿重彩立北宗体格,完成从“初创”到“成熟”的转型。树石技法亦呈递进,韦偃以“笔力劲健”写松石之态,张璪“破墨法”臻于极致,其“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艺术理念更注入精神维度。董其昌南北宗分野虽以王维、李思训为宗,实则受唐初二阎与吴道子之启迪已实践山水变革,其探索虽掩于人物画盛名,却为后世山水之变的发展奠定关键基石。
作为当代山水画创作者,以王云舒为代表的中青年画家在青绿山水与水墨山水的创作变革中,如何力行“融古求新,求新而变”始终是值得深入思考的命题,正如冯健教授评之——“王云舒也要面临继承传统和有效创新这一画家们都需要面对、无法回避和竭力寻求突破的永恒主题。”为破此题,云舒在师法古人“读万卷书”“临万卷画”、师法自然“行万里路”的基础上,虽已践行“知行合一”,却仍感需进一步扎根传统与生活,故而开辟了通往艺术的第三条路径——“名师指路”,选择北上拜师程大利门下研习写意山水。程先生虽成名于“京津画派”影响下的京城大地,其绘画风格却兼容并蓄,既保留了北方画派的雄浑气势,又融入了“金陵画派”的秀润灵动——这种南北融合的艺术特质,与他长期在南京工作生活的经历密不可分;更为难得的是,作为同乡,虽生在不同年代,但却同样浸润着汉画像艺术的滋养成长,相似的文化基因与生命体验,使得教学相长的过程更添默契与共鸣。入门后,云舒在程先生的悉心指导下坚持“两手抓”的治学方针:一方面深耕传统,系统性临摹宋元诸家经典——宋代山水画在苏轼等文士的推动下,已彻底摆脱汉唐以来单一服务宗教、政治的社会功能,转向更贴近自然本真与生活实感的创作维度,成为“抒发主观情志的文人墨戏”;而元代山水经赵孟頫“书画同源”理论的引领,及黄公望《富春山居图》、倪云林“逸笔草草”等大师实践的开拓,更趋抒情写意,形成重气韵、求天趣、尚逸品的美学追求,确立了“自娱”的创作旨归。观其近作,云舒由此构建起从北宋范宽《溪山行旅图》的雄浑体量、郭熙《早春图》的宏大叙事,到南宋马远“一角构图”、夏圭“半边山水”的“秀润天成”,再到元代倪瓒“三段式”构图的“简淡悠远”的完整学习脉络,他常通宵达旦沉浸临摹,恪守“临画要一笔一笔临”“临摹古人神迹,得其神似者为上,形似者次之”的师训,在对《千里江山图》《富春山居图》等传世名作的反复揣摩中,体悟笔墨语言的演变轨迹。另一方面,他追随程先生多次深入名山大川写生,足迹遍布南北大地,始终坚持“以自然为师”的创作理念,将“废画三千”的苦修精神与“万物静中得”的顿悟智慧相结合——在古村落的晨雾中捕捉光影变化,于大山绝壁的褶皱里感受山石肌理,这些鲜活的自然体验与宋元笔墨传统在他的创作中逐渐交融,形成兼具传统文脉与当代审美的艺术语言。这种植根传统又直面生活的创作路径,不仅让云舒的山水画作既保持了文人画的笔墨风骨,又焕发出新时代的生命力,更为当代中青年画家如何在继承与创新的辩证关系中寻找突破提供了有益启示。
《松山问道》 138cm×69cm 2025年
二、青绿山水之变
从云舒所创作的青绿山水代表作品《绿水青山最可人》来看,这幅画描绘了壮丽秀美的山水景象,仿佛在诉说着大自然宁静而又充满生机的故事。画面中群山巍峨,云雾缭绕其间,增添了几分神秘与空灵。山间有楼阁坐落,似有人间烟火却又远离尘世喧嚣,给人以超凡脱俗之感。这般“遗世而独立”的精神描摹,符合王云舒的“出淤泥而不染”个性——入世的心态与出世的精神,将诗、书、画和艺术交流融合相得益彰;近景的树木形态各异,郁郁葱葱,展现着生命的蓬勃。整体画面营造出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意境,可见其对自然山水的深深眷恋与赞美。
在设色上,画作整体以青绿色为主色调,辅以淡淡的赭石等暖色调,既营造出清新淡雅的视觉感受,又不失庄重沉稳的内在气韵;青绿渲染的山峦与树木彰显出自然生命的勃发,而背景的淡黄色调则如同阳光洒落山水间,营造出悠远空灵的氛围,传递出温暖祥和的意境,画作承袭《千里江山图》的“青绿法”传统设色范式,在色彩处理上较宋代青绿山水更为淡雅,画面中景的白色云气是画面的亮点,从中景流动延伸至远,或隐或出,氤氲深远,恰扣合了赵无极之言“一张好画要会‘呼吸’”,又如老子所讲“无之以为用”,“无用”为大用,揭示“无用”(留白)所蕴含的深层价值,与谢赫所讲“气韵生动”形同一则,三者均诠释艺术中“无”“有”“气”的辩证关系及生命力表达。这种白云处理方式吸收了巨然《湖山春晓图轴》的技法,通过“随类赋彩”的创作理念将传统技法与个人对山水景物的独特感悟相融合,实现了“艳而不俗、淡而不薄”的艺术效果,使色彩运用既贴合画面意蕴又精准传达作者情感,这种“融古求变”的设色追求在《碧山清晓》《隔溪烟雨》等其他重要作品中亦有体现——画家以宋元山水设色为根基,融合明清文人画如文徵明的雅致风格,尤其可见近作《山崖茅屋图》等作品的设色影响,通过青绿色与浅酱等色调的巧妙结合,在“以形写形、以色貌色”的创作实践中不断调整色彩配比,最终达到“和则气韵生动”的艺术境界,展现出王云舒对传统色彩体系的深刻理解与创新性转化。
《秋江夕照》 69cm×69cm 2019年
在图式上,画面采用了经典的三段式布局,远景是连绵起伏的群山,山峰高耸入云,气势磅礴,通过淡墨的晕染表现出其悠远深邃;中景有楼阁点缀于山间,增添了人文气息,同时云雾的运用使中景与远景过渡自然,层次分明;近景则是形态各异的树木,枝干虬曲,树叶繁茂,与中远景的山峦相互呼应,形成了“近实远虚”的空间效果,增强了画面的纵深感和空间感。从构图上看,此画在山川、楼阁、瀑布处理上融合吸收宋代山水全景式构图方式,传习了李成《晴峦萧寺图轴》、范宽传世名画《雪景寒林图轴》、郭熙《早春图》等山水构图方式——气势恢宏的大山旁边,“从天而降”的瀑布蜿蜒而下,从远景而出,中景断,近景出现开阔的“留白”,景断意不断,可想象为或辟入山溪、或奔汇大河、或为开阔绿茵,意境深远,自上而下,气韵流畅,任人无限遐想。蔡邕说“夫书肇于自然,自然既立,阴阳生焉;阴阳既生,形势出矣”,书如此,画更如此,蔡邕的观点告诉我们,只有把握自然山川的规律,才能更好把握阴阳关系,虚实相生,有无相随,山水的气势和意味自然显现,显然写生让王云舒“诗意的”把握了自然,临摹融合了传统。
云舒青绿山水之变,其整体艺术风格兼具工笔的细腻与写意的神韵:“工”上承袭两宋“精工之极,又有士气”之精神,在描绘山水、树木、楼阁等具体物象时,笔法精细“风格精密”,线条流畅“烟林清旷”,细节丰富“墨法精微”,体现了工笔画的严谨;“写”则继承元画“寥寥数笔”又“动若神采”的特点,在整体意境营造上通过墨色晕染和留白等手法,传达出写意的空灵与悠远,展现出对青绿山水画“笔墨当随时代”的独特艺术理解,这一理论在其水墨山水中得到进一步发挥与应用。
《一溪云》 138cm×69cm 2025年
三、水墨山水之变
南宗水墨画之变以王维、张璪为代表,他们“另辟蹊径,开始了对水墨山水画的新探索,并取得了重大成果,完成了山水画的重大变革,奠定了中国一千多年水墨山水画发展的基础”;五代至两宋山水继续承袭王维“水墨最为上,肇自然之性,成造化之功”的主张,以“渲淡一变钩斫之法”尝试用浓淡墨进行不同层次水墨的新探索,使其画作“笔墨婉丽,气韵高清”,成为独立意义上的水墨山水画,此技法亦影响并流行于宋代士大夫阶层,苏轼曾评价“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王摩诘诗,如秋水芙蕖,倚风自笑”,南北宗确立后,宋代山水赋予山水画新的生命力,以“诗中有画,画中有诗”重新定义笔墨,用“浓”表现浑厚圆润、气势宏伟,以“淡”传达清运文静、心生幽意;王云舒似乎从中嗅到宋画中“淡”可抒发自然“天地大美”、能从心中体悟“内美静中参”的特质,其癸卯诗词“癸卯岁尾,腊月二十五立春,金陵大雪,偕夫人踏雪寻梅,有感”中“小雪红梅歇小坐,故人弯月西亭……就人间暖淡风清”便体现出禅意般的“淡”,冯健评价其近两年山水画“更加强调‘淡’的特征,画面处理得干净整洁,似乎一尘不染”,《说文解字·水部》释“淡”为“薄味也”,后引申出“淡雅”,这种“淡雅”正是云舒水墨山水中所追求的艺术境界。
《坐看云起》 69cm×138cm 2025年
云舒水墨山水代表作《李白诗意图》展现宁静悠远的山水景象:画面中高耸的山峰巍峨挺立,山间点缀苍松翠柏增添生机,山脚下李白悠然静坐,似在沉思或欣赏景致——曾经的理想抱负化作诗歌,如“飞流直下三千尺”“人生得意须尽欢”流露的心境,身旁书童陪伴暗示一路走来的得失悲欢;简朴木栅栏环绕更显静谧,远处山峦在云雾中若隐若现,山脚下树木郁郁葱葱,整个画面营造出远离尘嚣、超凡脱俗的意境,仿佛带人进入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
在墨法上,此幅水墨得马远、夏圭水墨笔意,以“淡”为主色调,以“渲淡”技法突破传统钩斫,通过墨色浓淡层次营造空灵意境,笔墨简逸而气韵生动,重神韵,将禅意与自然之美融入画面,山石以淡墨皴擦,云雾、水景用留白晕染,树木取简笔写意,尚素雅,追求“墨分五色”的微妙变化,这种“淡”是“绚烂之极归于平淡”的境界,既表现山水的清幽静谧,又暗含画家超然物外的心境,使画面在简约中见深邃,于空灵处显苍茫,延续了水墨“以淡为宗”的审美趣味;在皴法上继承了夏圭《溪山清远图卷》从大斧劈皴变为小斧劈皴,用笔犀利清润,墨色多浓墨与淡墨之对比,“其意尚苍古而简淡”,师古人,参悟自然,追求“笔简意远,遗貌取神”之境界;其他水墨作品《长歌吟松风》《林泉高致》也采用类似技法,而代表性作品《练得身行似鹤飞》不再完全延续古人,构图上结合“马一角”“夏半边”的形散神不散,化繁为简,将个人理念融合创作,在用墨上真正理解“意在五色,则物象乖矣”。
《松山渔隐》 62cm×62cm 2025年
构图上以“三远法”为脉络,通过远景、中景、近景递进营造深邃空间层次:远景山峦云雾朦胧,淡墨烘染苍茫天际线;中景主峰挺立中央,淡墨枯笔皴擦山石肌理,点缀苍松翠柏;近景聚焦山脚细节,人物线条简逸,岩石浓墨点染,木栅栏横向线条与远山纵向走势形成动静对比,三层景致通过云雾留白、墨色过渡自然衔接,既遵循“高远、深远、平远”传统构图法则,又以虚实相生处理让画面在层次分明中透出浑然一体的和谐,展现“咫尺千里”空间张力;此画在构图上取法马远《踏歌图轴》,由“远观其势”的全景式构图转向“近观其质”的边角式之景,或山一角、或水一涯,画面中景大面积“留白”,以小见大,局部表现整体,“笔意寥寥”有无尽象外之意,既是对“马一角”的继承,又含残山剩水的写照。
《云山清韵》 62cm×62cm 2025年
他的水墨画艺术风格呈现出典型的文人画特质,以“写意”为核心,追求“气韵生动”的审美境界,笔墨语言融合南宋“淡墨渲淡”技法与元代“逸笔草草”意趣,山石以枯笔皴擦苍劲肌理,树木取简笔勾勒枝干,通过墨色浓淡干湿变化分出“焦、浓、重、淡、清”五色层次,既保留物象形态特征又超越形式束缚,构图遵循“三远法”,三层景致虚实相生,营造“千里之景”的空间纵深感,画面仅以水墨为媒,通过留白与墨色对比传递清幽禅意,暗合文人“超然物外”的心境,整体简逸深邃、空灵苍茫,延续传统山水文脉并融入哲思。
云舒走南闯北或吟诗或作画或拜师,悠然自得,师古人、师自然、师名师,试图构建“超越尘俗”的理想,正如高居翰所言“大自然可以随画家的风格而变形,也可以随画家幻梦与憧憬的转换而随之变形。换言之,画家可以用一种抽象化、净化的幻化之景来表现现实世界”,他致力于建立个人艺术图式,以个性化水墨语言讲述艺术叙事,这种叙事正是其艺术风格的显现,力求通过“水墨形式的意味”构建“诗意的栖居”。
(作者于安记:南京农业大学副教授,艺术学博士,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中国油画学会会员)
⇩下图请将手机置于横屏观看
《轻舟观瀑》 34cm×136cm 2018年
《溪山无尽》 34cm×138cm 2025年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