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甘肃平凉的一间书画室里,80岁的廖承国正俯身于案前,笔锋遒劲地勾勒着长城的巍峨轮廓。40年来,这位听力障碍的老人以画笔为舟,在宣纸上"丈量"着中华民族的精神脊梁。"长城已流进了我的血脉",他指着满墙长城画卷,指尖微微颤抖。
天赋觉醒:从瓷器涂鸦到长城情结
廖承国的艺术启蒙始于幼年。父亲是华亭县瓷器厂画师,2岁的他常偷偷在瓷器上涂鸦,虽屡遭责罚,却显露出与生俱来的绘画天赋。12岁时因高烧失聪,辍学后进入毛纺厂从事设计工作,但真正点燃他创作激情的,是杂志上一副长城插图。当父亲看到他的临摹作品时,那句"专注画长城,这是祖国的国魂",成为他毕生的艺术信仰。
追梦之路:三上北京写生 梦醒挥毫成画
为捕捉长城的灵魂,廖承国曾三次自费赴京考察。1983年首次进京,他每日背着干粮徒步长城,归乡后创作仍觉不足;三年后再次启程,父亲资助的200元加上积蓄,让他得以将长城的肌理烙印于心。妻子谢淑兰回忆,他常梦呓着"城墙该这么画",甚至半夜惊醒执笔,那些"梦中之作"最终成为"江山魂"系列的经典。
艺术成就:刚柔并济的"长城美学"
廖承国独创的"长城画派"以"远观气势磅礴,近看细腻洒脱"著称。其作品《江山魂》系列将民族精神融入浓墨重彩:烽火台如铁骨铮铮,山峦似柔情环绕,刚柔相济的笔法传递着"进取向上"的精神力量。40年来,他的作品入选《人民艺术家》等权威典藏,在国际画展屡获殊荣。
传承与启示:无声世界的文化坚守
这位带着助听器的老人,用画笔打破了生理局限。平凉市美术馆馆长评价:"他的长城不是砖石堆砌,而是用生命浇筑的文化长城。"如今,廖承国仍坚持每日作画,他说:"只要手能执笔,就要让世界看见长城的魂。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