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猫叔儿,用最硬的逻辑,带你看透历史真相【上方点击关注】
从秦到宋,所有的皇帝们最头疼的事儿,莫过于"放权怕造反,集权怕玩完"。
这死结,究竟该咋破呢?
今天咱就聊聊这比战场更凶险、更关乎王朝生死的“无形战场”:中央与地方的权力分配。
郡县二级制
祖龙秦始皇,雄才大略,车同轨,书同文,横扫六国。
他认为分封制已经过时了,周朝就是被分封的诸侯王给活活搞死的。
于是,千古一帝一拍桌子:废分封,行郡县。
具体怎么做呢?
将全国划成三十六个郡,后来还加了点,郡下面管着县。
郡老大叫“太守”,县老大叫“县令”或“县长”。
太守对皇帝负责,县令对太守负责。
两级管理,链条清晰,权力像金字塔一样,稳稳当当垒到皇帝手里。
秦始皇觉得这样统治链条短,好控制。
郡守就管一亩三分地,想造反?没兵没粮,也不可能。
所以,郡县制主打一个“安全”。
地方权力被拆得稀碎,安全,是真安全!
可这样带来了新的问题:这安全,是用“低效”换来的。
暴秦二世而亡,汉高祖刘邦得了天下。
看着秦朝“速亡”的惨样,老刘心里也犯了嘀咕。
全盘郡县造反是不容易了,但是面对造反,单一郡县也不太经打了?
于是搞了个折中方案,郡国并行。
自己直辖一大片郡县,再分封点刘姓王爷们去当“国主”,承担中央王朝的屏障。
结果王爷们翅膀硬了就想单飞,从刘邦到景帝,再到雄才大略的汉武帝刘彻,那是跟这些亲戚王爷们斗智斗勇了几代人。
推恩令一出,才算是把王爷们削成了“吉祥物”。
而帝国的底盘,又基本回到了郡(国)-县二级制。
又是老生常谈的问题:郡多了,皇帝管不过来啊,那只能往下放权。
但是,几十个太守,天南海北,他们在地方上干啥,皇帝哪能门儿清?万一有人阳奉阴违、贪污腐败,甚至勾结豪强呢?
咋办?汉武帝刘彻给出的方案:加个“监工”。
于是,“刺史”这一职位闪亮登场。
全国划成十三个“刺史部”,每个部派个“刺史”去当“钦差大臣”。
刘彻设置最巧妙的一点:刺史品级比太守低。
但是,他是中央特派员,代表皇帝的眼睛,低官管高官自古就是帝王心术的精髓,让你憋屈还不敢反抗!
所以,一开始刺史只有监察权。
他没兵权,没行政权,需要干的就一件事:盯着太守和豪强。
发现有猫腻了,就立马打小报告给中央政府!
这一招,暂时稳住了局面。
但核心还是二级制,刺史部并不是一级政府。
危机爆发:安全牌失效
然而,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
和平岁月,安全机制挺好使,可一到乱世就抓瞎了。
西汉后期到东汉,麻烦大了。
内有王莽篡汉、绿林赤眉起义,外有匈奴、羌人闹腾。
地方上太守们手里就一个郡的兵和粮,小打小闹还行,面对席卷数州的叛乱或外敌入侵,杯水车薪。
地方哭爹喊娘:放权啊!不给权,顶不住了。
中央也是愁眉苦脸:放权放多了,你丫造反咋整?
最后, 朝廷终于顶不住压力,但他没选择给郡守权力,而是开始给刺史不断加码:军权、财权、行政权……
最后,刺史名字也改了,开始叫“州牧”。
牧是放牧,意思是替皇帝“牧守一方”。
从刺到牧,一字之差,天壤之别,权力指数级暴涨!
到了汉灵帝那会儿,黄巾起义像野火一样烧遍全国。
刺史改州牧制度化, 正式设立“州牧”职位,总揽一州军政大权。
其中,第一个吃螃蟹的是益州牧刘焉。
州-郡-县三级行政区划,就此成为铁打的事实。
效果立竿见影,剿灭黄巾军的主力就是这群州牧。
可后遗症更要命,中央指挥不动地方了。
州牧们拥兵自重,互相攻伐,汉末群雄并起,曹操、袁绍、刘表、刘璋……
哪个不是挂着州牧或刺史的头衔,这三级制直接给大汉王朝干没了。
后面的魏晋南北朝,天下更是乱成一锅粥。
州这一行政区域像不要钱似的乱设,一个州可能就管俩县。
为啥?军阀要封官许愿,南逃的士族要安置。
结果一下变成了二百多个州,这管理直接乱成麻。
隋文帝杨坚看不下去了,简单粗暴的直接裁撤。
直接把郡这一级砍掉,重回州-县二级制。
而唐承隋制,大体也是州县二级。
但大唐疆域辽阔,边患也多。
于是,节度使变登上了历史舞台。
一开始节度使只有军权没有财权,后来权力越来越大,军、政、财一把抓。
安禄山同志就是身兼范阳、平卢、河东三镇节度使,手握重兵,反他娘的。
安史之乱一爆发,历史再次陷入轮回:不给地方大权,扛不住叛军。
于是,节度使制度全国推广。
这下好了,藩镇-州-县,又成了事实上的三级制。
最后,安史之乱是平了,藩镇割据的的顽疾也染上了。
大唐后半截,就在跟这帮拥兵自重的节度使斗法中耗尽元气,最终被藩镇大佬朱温一把掀了桌子。
大宋的答卷
时间来到五代十国,那更是军阀混战,皇帝都成了高危职业。
宋朝的赵家皇帝们,亲眼目睹、亲身经历、刻骨铭心。
他们骨子里的DNA都在呐喊:绝不能让武将、让地方再坐大了。
那么,面对老生常谈的问题,宋朝给出了什么答案呢?
在州县两级之上,设“路”。
但是,精髓来了,绝不让一个人管一路。
将权力稀释,分到各司衙门,比如:经略安抚使管军事;转运使 管财政、税收、粮食转运;提点刑狱使管司法刑狱;提举常平使管常平仓救灾、市场物价等。
宋朝这招分权制衡绝了,钱袋子、枪杆子、刀把子、米袋子,统统分开。
路,不是一级政府,而是中央派出的联合办公室 。
各路使臣们各管一摊,互相监督,直接对中央负责。
地方上的事,州、县你们自己干,但关键的资源,我派人分头看着。
终宋一朝,没出过大规模地方割据叛乱。
藩镇噩梦,基本终结!
当然,分权也导致扯皮多、效率下降。
冗官是毛病,应对大规模外敌时,调动资源确实不如集权那么快狠准,算是用一定的“效率”换取了最大的“安全”。
宋朝的答案未必完美,但充满了被历史毒打后的生存智慧。
安全与效率,就像鱼和熊掌……
这,恐怕就是为什么古人说治国如烹小鲜的原因吧。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