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福鼎,一场绿色变革正悄然上演:当传统农业面临资源约束与环境压力的双重挑战时,福鼎人用智慧编织起一张“种养循环、变废为宝”的生态网络,在山海间奏响绿色发展的动人乐章。
点击观看视频↓
八月末的磻溪镇蒋阳村,暑气尚未完全褪去,位于樟坑里溪畔的淡水鱼养殖基地已进入马口鱼苗分级的关键时节。
眼前这一个个大型陆基圆形养殖池,是生态养殖的“微型水库”,引自樟坑里溪的山泉水在此循环流动,成为马口鱼成长的“摇篮”。
马口鱼的生命之旅,始于这片青山孕育的纯净溪水。溪水经过山体自然过滤,抵达基地后还要经过蓄水池的二次净化,最终流入养殖池的水,水质可达到饮用水标准。同时,基地配套了增氧、水质监测、水温监控及尾水处理等智能化控制系统,24小时全天候守护着马口鱼的生长环境,而养殖尾水则通过过滤系统处理后再排入河道,实现生态水循环。
为了确保鱼苗健康成长,该基地实行精细化、智能化管理,每天安排工作人员检测水质亚硝酸盐、氨氮等指标,并配备了自动发电机等设备,在停电等突发情况下能立即启动备用电源,保障增氧系统不间断运行。眼下,基地还在计划着收集鱼类排泄物,通过处理将原本可能污染水体的鱼粪,转化为富含有机质的有机肥,用于农作物种植,打造“养殖+种植”的生态循环模式。
翻过太姥山的山脊,店下镇菰北村的有机茶园里正在破译着另一套“循环密码”。
“羊吃百草,粪肥茶树”,这是池方姜自己摸索总结出来的一套经验。他的“茶园养羊”生态系统,让这片茶山实现了能量的自然循环。
在池方姜的茶园里,羊群是天然的除草工,它们偏爱杂草却不啃食茶树嫩芽,每亩茶园每年可减少4次人工除草,节省成本近1000元。更神奇的是羊粪的妙用,这些天然有机肥富含氮、磷、钾等养分,经土壤微生物分解后被茶树根系吸收,这又可以为农场省下每年数十万元的有机肥费用。
政府的支持是“茶园养羊”模式快速发展的重要保障。在政策层面,政府简化了农业设施用地审批流程,为茶园养羊项目提供了用地便利;在资金层面,给予专项补助,缓解了项目初期投入压力。
这一创新模式不仅让茶园自身受益,更吸引了外部人士主动加入。曾从事钢结构厂房建设的雷达观,便是在参与茶园相关厂房建设过程中,偶然接触到“茶园养羊”项目。通过深入了解,他敏锐察觉到其中的发展潜力,主动提出入股。
如今,该农场茶园养羊项目已步入正轨,引进不到一个月的羊只已新增8只,预计一周内还将新增20余只,繁殖速度远超预期。按计划,明年下半年羊只存栏量有望达到1500-1800只,届时将形成规模化养殖体系。
如果说茶园养羊破解了茶园管理的“老难题”,那么白茶梗的创新利用则解决了产业发展的“新困扰”。
在群山环抱的茶园深处,机器的嗡鸣声打破了往日的宁静。阳光下,晒干的茶梗正被缓缓送入粉碎机,转眼化作细腻的粉末——这不是简单的农产品加工,而是一场围绕“废弃茶梗”展开的农业变革。
在过去,每逢采茶季结束后的茶园养护期,修剪下来的茶梗曾一度是茶农眼中“无用的负担”,要么随意丢弃,要么当柴焚烧。如今,这份“困境”成了循环经济的起点。
这份循环,正以稳健的步伐扩大规模。去年合作社做了4万个菌棒,今年计划增加到七八万个。据余清军透露,仅今年,合作社就需要晾干的茶梗60吨,对应鲜茶梗约200吨,这些原料都来自周边茶园,也带动了更多农户参与其中。目前,合作社已直接带动10余名农户就业,涵盖茶梗回收、粉碎、菌棒制作、香菇采摘等环节,今年预计还会增加到20人左右。
近年来,福鼎市在农业产业发展中深入植入循环理念,以“1+2+N”农业特色产业发展新格局为主导,以项目为载体,如产业化联合体、国家级农业产业强镇、现代农业示范区等,推动循环理念贯穿产业链各环节。2024年,全市“8+1”特色产业全产业链总规模突破350亿元,循环农业的深度融入为产业规模扩张与绿色转型提供了双重动力。
如今,福鼎的循环农业正以“资源—产品—再生”的闭环模式,在绿水青山间铺展新图景。未来,循环农业必将在这片充满活力的土地上继续绽放光彩,让乡村更有活力、农民更有底气。
福鼎市融媒体中心
责编:林婷婷
编导:温丽芬
摄像:谢勇鹏 卓洲宇
配音:霍笑卉
监制:黄益升
总监制:王良伟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