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春节,家家户户门上贴起红底黑字或金字的“福”字,早已成了刻在中国人骨子里的习惯。可很少有人知道,古人贴福字,最初并不是为了“讨吉利”,而是和祭祀、驱邪有关,经过三千年的演变,才成了如今我们熟悉的模样。
在商朝的甲骨文里,“福”字的写法像一个人双手捧着酒坛,对着祭台,意思是“用酒祭祀神灵,祈求保佑”。那时候,“福”还不是一个可以随便用的字,主要出现在皇家或贵族的祭祀仪式上——每逢收成、出征或重大节日,人们会写下“福”字刻在祭器上,再搭配牛羊等祭品,向天地神灵祈求风调雨顺、平安顺遂。这时候的“福”,更像是一种“与神灵沟通的信号”,和后来贴在门上的习俗还相去甚远。
到了周朝,“福”的含义开始扩展,从“祭祀专用”慢慢走向日常。周朝人认为,“福”不只是神灵的恩赐,还包括“长寿、富裕、健康、多子、善终”这五件事,也就是后来所说的“五福”。这时候,民间开始出现把“福”字写在丝绢或木牌上,挂在室内的做法,但还没形成“贴在门上”的习惯。人们挂“福”字,更多是为了提醒自己“珍惜当下的生活”,比如农户会在粮仓旁挂“福”字,祈求粮食满仓;商人会在店铺里挂“福”字,希望生意兴隆。
真正让“贴福字”成为节日习俗的,是汉朝。汉朝人对“驱邪避祸”格外重视,春节时会在门上贴“桃符”(刻着神仙名字的木板),后来有人觉得桃符制作麻烦,就开始用毛笔在红纸上写“福”字,贴在桃符旁边,认为红色能驱邪,“福”字能引来好运。不过,汉朝的福字大多贴在室内,比如卧室、厨房门口,贴在大门上的还很少,而且写法也不固定,有的写成篆书,有的写成隶书,不像现在这样统一。
贴福字的习俗真正定型,要等到明朝。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很喜欢热闹,有一年春节前,他下令让京城百姓都在门上贴“福”字,还要用红纸书写,寓意“红运当头”。有一户人家不识字,把“福”字贴倒了,朱元璋看到后本想发怒,马皇后连忙解释:“‘福倒’就是‘福到’,这是百姓在祝陛下福气到家啊!”朱元璋听了很高兴,不仅没处罚这户人家,还下令推广“倒贴福字”的说法。从那以后,贴福字成了春节的固定习俗,而且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把福字贴在大门上,有的正贴,有的倒贴,各有各的讲究——正门的福字要正贴,寓意“福气正正经经到家”;柜子、米缸上的福字可以倒贴,意思是“福气倒(到)在里面,不会流失”。
清朝时,贴福字的习俗又多了新花样。除了常见的单字“福”,还出现了“五福临门”“福寿双全”等组合式福字,有的还会在福字周围画上蝙蝠、梅花、鲤鱼等图案——蝙蝠的“蝠”和“福”谐音,梅花象征“耐寒迎春”,鲤鱼代表“年年有余”,这些图案让福字的寓意更丰富。而且清朝皇室也很重视贴福字,每年腊月二十三开始,宫里就会组织人写福字,皇帝还会亲自书写,赏赐给王公大臣,大臣们拿到皇帝写的福字,会郑重地贴在自家正厅,当作家族的荣耀。
回望贴福字的三千年历史,会发现它更是中国人对“幸福”的理解和追求。每到过年,当我们把福字贴在门上时,其实也是在把这份向往,贴进了新一年的日子里。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