杠铃片的撞击声、跑步机的嗡鸣、力竭时的嘶吼,勾勒出城市健身房的热血画卷。8月19日晚7点,福田区一家品牌连锁健身房里迎来了一天中最热闹的时刻。跑步机上的年轻人在挥汗如雨,器械区内,训练者面容紧绷,通红的脸上写满坚持。在深圳,走进健身房已成为越来越多年轻人的日常选择,他们借助力量训练与有氧运动,释放一天的压力,也在汗水中一步步塑造着更理想的自己。
然而,在这充满活力的场景背后,一连串令人心痛的事件正在引发思考。近期,多位职业运动员和健身人士接连发生心脏意外,有些甚至不幸离世。这些事件令人困惑:为什么看起来最健康的人,心脏却会突然出现问题?当我们在追求更强壮的身体时,该如何保护那颗持续跳动的心脏?
![]()
▲ 8月19日晚7点,福田区某健身房内爆满
“强壮”的外表可能隐藏着脆弱的心
8月8日,全国健美运动健将、中山大学体育部副教授刘一阳因心肌梗死不幸去世,年仅36岁。这位教育学博士长期高强度训练,生前正积极备战香港健美比赛,却猝然离世,引发广泛惋惜。仅两天后,26岁的足球运动员胡靖在中甲比赛中碰撞后突发心脏骤停,经现场AED和紧急抢救才恢复意识,职业生涯险告终结。8月17日,蔡少芬首次公开回应丈夫张晋突发心脏病的详细经过和现状,谈及丈夫突发心脏病发作的细节她不由落泪……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深圳医院心内科、心脏康复科主任医师张瑜解释道:“这些意外大多与急性心肌梗死有关,这是心源性猝死最常见的原因,占到猝死人群的50%以上。”
她打了个生动的比方:心脏的血管就像家里的水管,用久了可能会“生锈”(医学上称为动脉粥样硬化)。剧烈运动时,血压突然升高,心率加快,可能导致这些“锈斑”脱落,形成血栓堵塞血管,从而切断心肌的血液供应,最终造成不可逆的心肌坏死。
那么,为什么经常锻炼的人反而容易出现这种情况?张瑜指出,专业运动员和健美爱好者的训练强度远超常人,这会给心血管系统带来巨大负担。特别是健美选手赛前常用的脱水、减脂等方法,会使血液变得粘稠,大大增加血栓形成的风险。
“很多人看起来肌肉发达、身体强壮,但这可能是一种健康假象。”张瑜提醒道,“一些潜在的心血管问题如果没有被及时发现,在极端情况下就可能引发严重后果。”
找到“适度”与“过度”的界限
在健身房里,记者见到了教练李伟(化名)。刚结束训练的他擦着汗说:“圈里确实经常听到这类消息,挺让人担心的。”
不远处,健身爱好者李楠(化名)正在进行大重量卧推。80公斤的杠铃压得他面部充血泛红,颈动脉剧烈搏动。“我觉得还能再加5公斤!”做完一组后,他兴奋地说。像许多健身爱好者一样,李楠追求“更大、更强”的训练效果,这是他坚持健身的第三年。
“这种想法其实很危险,”李伟指出,“许多健身爱好者认为只有‘大重量才能增肌’‘力竭才有效’,因此不断给自己增加重量。”他解释说,一方面,卧推如果没有保护,上大重量容易被压伤,十分危险;另一方面,因为上了大重量,会导致胸部、肩膀、手臂等部位疼痛。“他们把胸痛当作训练到位的标志,把呼吸困难视为正常反应。”
![]()
▲健身房内正在使用哑铃锻炼的大叔
张瑜表示,运动确实是一把双刃剑。“不运动和过量运动都对心脏不好。长期超负荷训练可能导致心肌纤维化、心肌肥厚,反而增加猝死风险。”
那么如何区分适量运动和过度运动?深圳前海泰康医院心内科主任医师周圣华解释说:“适量运动是在身体机能与健康状况耐受范围内,通过科学强度、频率、持续时间所进行的身体活动。而过度运动是超过了自身修复能力,导致生理或心理出现负面状态。”这个界限因人而异,需要健身爱好者细心体会和把握,而不是盲目追随网络上的训练计划或模仿专业运动员的训练强度。
![]()
▲正在使用固定器械练腿的女子
周圣华推荐了几个简单实用的判断方法:
第一,最直观的是“谈话测试”:运动时若能轻松交谈甚至唱歌,属于低强度;若能正常说话但无法唱歌,是效果最佳的中等强度,也是大众健身的主流选择;若呼吸急促到无法完整说话,则意味着已进入高强度范围。
第二,关注身体的恢复情况:如果运动完48小时仍然感觉很疲乏,或者睡眠质量下降,都是过度运动的表现。
第三,注意危险信号:运动过程中或者运动后,出现心慌、胸闷甚至胸痛,那有可能是心脏早期预警信号,应该及时到医院进行检查。
此外,过度运动往往还会出现其他警示信号:静息心率明显增高、运动后恢复时间延长、运动表现下降、食欲消化变化以及免疫力变弱等。“这些信号都不容忽视,需要引起重视并相应调整训练计划。”周圣华强调。
守住科学健身的“生命线”
训练结束后,李楠对着镜子打量自己三年来的训练成果。为了增肌,他从第二年开始使用蛋白粉和肌酸等补剂,并保持每周4~5次训练节奏,同时严格控制饮食。
对此,周圣华提醒:“在没有专业营养师或医生指导的情况下,自行盲目服用大量蛋白粉或补剂来增肌的做法存在健康隐患。”他强调,长期的高蛋白饮食如果伴随着高饱和脂肪和高胆固醇的摄入(如过多摄入肥肉、全脂奶制品),确实会增加总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从而提升动脉粥样硬化的风险。
![]()
▲正在练腿的健身爱好者
他建议普通健身爱好者不应一味追求高蛋白,而应关注均衡营养。“蛋白质摄入应适量,并在运动后及时补充。选择上应优先考虑优质蛋白质来源(如瘦肉、鱼虾、蛋奶、大豆制品等),并注意控制整体脂肪摄入。”对于绝大多数能通过日常饮食满足需求的人来说,天然食物是比蛋白补剂更安全、更综合的选择。
对于有长期进行高强度运动训练(如马拉松、足球比赛等)计划的人群,张瑜建议最好预先接受心脏医学评估,以排除潜在风险。周圣华推荐以下三项核心检查:
第一,心脏超声:查看心脏结构和功能是否正常;
第二,冠脉CT:检查血管是否有“锈斑”或狭窄;
第三,24小时动态心电图:捕捉日常活动中可能出现的异常心律。
“除了这些检查,普通健身爱好者还应该注意一些基本的防护措施,”周圣华补充道,“避免空腹长时间高强度运动;务必进行充分热身;疲劳时不要硬撑;有氧和无氧运动应该交替进行。”周圣华还特别指出了最常见的三个危险误区:
一是剧烈运动后立即喝冰水或洗冷水澡:剧烈运动后血管扩张,突然接触冷水会导致血管骤然收缩,血压急剧升高,大大增加心脏负担;
二是酒后运动:酒精本身就会增加心脏负担,与运动叠加后风险更大;
三是忽视热身:充分热身能让心血管系统逐渐适应运动状态,减少突发心脏事件的风险。
“这些行为在健身人群中相当普遍,”周圣华强调,“运动的根本目的是提升生活质量、延长寿命,绝不能因盲目追求运动强度而忽视心脏健康,最终导致健康损害,得不偿失。”
夜色渐深,健身房的喧嚣仍未散去,器械的撞击声与训练者的喘息声交织不息。而在关于刘一阳离世报道的评论区,一条高赞评论引发深思:“我是一名从事健身行业十年的教练,这里给大家说一句真心话,健身一定要科学,量力而行,不要超负荷运动,健身顾名思义健康才是首要,形体在之后。”在追求更强体魄的道路上,如何倾听身体发出的警报,或许比突破极限更重要。
![]()
▲某社交平台上关于 刘一阳离世消息的引发网友广泛共鸣的一条评论
深圳晚报记者 林涛 文/图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