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陆弃
你以为传销只是十几年前的陈年旧事?你以为那种“拉人头发财”的骗局早就被清扫干净了?错!它不但没死,还换了马甲,在互联网的招聘广告里,在交友平台的暧昧对话里,在朋友圈的励志口号里,冷冷地盯着下一个受害者。四年前,24岁的小伙子姚某某,就是这样被一群披着人皮的骗子一步步拖进深渊,最后被活活折磨死的。
这事儿发生在2021年,地点是云南曲靖。姚某某本来只是想找份工作,却被人骗到了一间出租屋里。听起来像电视剧情节?但这不是戏,这是赤裸裸的现实。他被限制自由,被强迫“上课”,那些所谓的课程不是知识,而是洗脑。对他们来说,姚某某不是人,是一个“待开发的下线”。他拒绝听话?那就饿他、打他、罚他,直到他屈服。可惜,他没撑下来,命硬的年轻人,硬生生被传销组织折磨死了。24岁,本该是最有希望的年纪,却被一群骗子硬生生掐断。
传销的逻辑其实很简单:用“发财梦”骗你,用“人情”绑你,用“暴力”压你。听过无数人讲过类似故事:有人被网友甜言蜜语骗去外地,说好的恋爱见面,结果是传销窝点;有人被高薪招聘吸引,到了才发现,所谓的“销售”就是拉人头骗亲友;还有人被“旅游机会”诱惑,等回过神来,已经成了“非法拘禁”的受害者。姚某某的惨死,只是冰山一角。
而这次案件的残酷之处,还在于传销的组织程度。警方调查发现,这个团伙打着“天津天狮”的旗号,搞了个五级分销体系,外表是卖保健品,实际上连产品影子都没有。靠的就是人拉人,钱生钱。为了掩人耳目,他们把窝点拆得支离破碎,租下好几套房子,每一层的人互不见面,上下线只单线联系,就像间谍组织一样谨慎。甚至有人总结,他们比“游击队”还灵活,今天在这,明天在那,专挑偏僻小区和租赁房。
警方用了两个多月,跑了十多万公里,跨越广西、广东、福建、云南多个省,最终才抓到58个嫌犯。主犯梁某、陈某某被判无期,这才算告一段落。可你以为,判了无期,这事就完了吗?太天真了。传销的土壤还在,只要有人急于发财,只要有人缺乏社会经验,就总有人掉进坑里。姚某某的死,不过是提醒我们:传销不是“过去的骗局”,它是仍然活跃在身边的。
毒瘤
说到底,传销最擅长的,就是利用人性的弱点。它瞄准了求职心切的年轻人,瞄准了想翻身的穷苦人,瞄准了想“轻松发财”的幻想者。它懂得包装,用“励志演讲”点燃你的小激情,用“成功案例”刺激你的虚荣心,用“团队文化”绑架你的归属感。直到有一天,你醒了,却发现自己已经砸光积蓄,欠了一屁股债,甚至被亲友孤立。有人逃出来,余生都留着心理阴影;有人没能逃出来,葬身骗局。姚某某,就是最惨烈的那种。
我们不得不承认一个残酷事实:传销并不遥远,它可能就潜伏在我们每天刷到的广告里。比如“投资小、回报高、零风险”的项目,听起来是不是很诱人?但想想看,真有这样的生意,人家凭啥告诉你?再比如,突然有人对你格外热情,天天跟你聊梦想、聊未来,还拼命想拉你去外地“实地考察”,这不是爱情,是圈套。甚至一些“励志演讲”“财富分享会”,气氛热烈到你以为自己站在人生巅峰,其实下一秒你就会掉进传销的陷阱。
所以,这场悲剧带给我们的警醒,不只是“警方办案不容易”,而是:别再低估传销的狡猾。别以为自己聪明就不会被骗,传销最可怕的,就是让受害者自己相信“这是机会”。等你发现自己被骗,往往已经晚了。它不只骗钱,还可能要命。
我们能做的,只有防范。找工作的时候,多查查公司背景;网上交友,不要随便奔现,尤其是陌生城市;投资的时候,记住“高回报必然高风险”的铁律。最重要的是,和家人朋友保持沟通。一旦有人突然“失联”,那就得当回事儿了。别不好意思,别心存侥幸,因为传销盯上的,可能就是最普通的你我。
姚某某的命没了,但留给我们的,是血淋淋的警钟。别等到悲剧发生在自己或亲人身上,才后悔没多留个心眼。传销不会自己消失,它只会换种伪装。能保护我们的,只有警觉。愿再没有下一个姚某某。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