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经济学定义来看,房子确实具备商品属性——开发商拿地建设、消费者付费购买,其价格会受供需、成本、市场预期等因素影响,出现正常波动本是商品流通的应有之义。但当楼市面临大幅下行压力时,国家或地方出台“救市”政策,并非单纯干预商品价格,而是源于房子远超普通商品的特殊属性,以及其对经济、民生、社会稳定的连锁影响。
房子的特殊性,首先体现在它是“民生必需品”与“资产载体”的双重叠加。普通商品如家电、服装,价格下跌只会影响消费者购买决策或企业利润,而房子承载着“居住”这一基本民生需求。若房价无序下跌,不仅会让已购房群体面临资产缩水、甚至“资不抵债”的风险(尤其是背负房贷的家庭),还可能引发房企资金链断裂,导致烂尾楼增多——无数家庭耗尽积蓄却无法收房,居住需求落空,这已远超“商品降价”的范畴,直接触及民生底线。
其次,房地产行业并非孤立存在,而是串联起上下游数十个产业的“经济支柱之一”。从钢铁、水泥、建材等上游行业,到装修、家具、家电等下游产业,再到房地产相关的金融、物业、中介服务,整个产业链吸纳了大量就业人口。若楼市持续低迷,房企投资锐减、项目停工,会直接导致上下游企业订单减少、裁员潮出现,进而影响居民收入与消费信心,形成“楼市下行→产业萎缩→就业恶化→经济承压”的恶性循环。此时的“救市”,本质是通过稳定楼市,为产业链“托底”,避免经济出现系统性风险,这与拯救陷入困境的关键产业、保障就业的逻辑一致,并非单纯维护房价。
更重要的是,房地产与金融体系深度绑定,楼市大幅波动可能引发金融风险。目前,个人住房贷款占银行信贷规模的比重较高,房企开发贷款、债券也是金融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若房价暴跌,购房者可能因“房子不值钱”而选择断供,房企可能因无法偿还债务而违约,这会导致银行不良贷款率上升,甚至引发金融市场的连锁反应。历史上,多国房地产泡沫破裂后引发的金融危机(如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已证明,楼市的稳定直接关系到金融安全,而金融安全是经济稳定的核心——“救市”的关键目标之一,正是防范这种可能波及整个社会的金融风险,而非单纯保护房产的“商品价值”。
当然,“救市”并非意味着推高房价、回到“炒房时代”,而是通过政策调控(如优化限购限贷、降低购房成本、保障合理住房需求、推动房企纾困),让楼市回归“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的良性轨道,既避免房价暴涨加剧民生焦虑,也防止房价暴跌引发连锁风险。其最终目的,是让房子既回归“居住属性”,满足民众的合理住房需求,又发挥其对经济的正向支撑作用,而非任由其作为普通商品“自由涨跌”,忽视其对民生与经济的深远影响。
说到底,讨论“要不要救市”,不能只盯着房子的“商品属性”,更要看到它背后关联的民生福祉、产业链稳定与金融安全。“救市”的核心是“稳”,是避免极端波动对社会经济造成伤害,这既是对市场的理性调控,更是对民生与经济大局的负责。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