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仁宗嘉祐二年(公元1057年),在东京汴梁举行了一场科举考试,也就是宋代的“高考”。这次参加殿试的人员有400人,其中388人中举,仅有12人被黜落,考试通过率达到了惊人的97%!
宋朝若干的文化名人、思想家、政治家,都出于这个考试榜单。唐宋八大家中的苏轼、苏辙、曾巩,以及“关洛学派”的创始人张载、程颢,皆被“一网打尽”。
据学者统计,这一年的科考,一举替北宋国家储备了9位宰相人才,3位文学大家,另外还出了一位名将。388名中举的考生,后来有261人可以考证到真实姓名。
换句话说,这二百多人都做到了“青史留名”!可想而知,嘉祐二年这批金榜题名的进士,虽然不能说“个个身负绝学”,但是最起码没有一个是浪得虚名之辈。
这一批人杰出人才的成功出仕,对北宋政坛造成的影响,远不止二、三十年。那么,究竟是谁“慧眼识英才”,替北宋朝廷发现了他们,在这一场科考的背后到底又发生了哪些故事呢?
下面,我们就来聊一聊这个八百年前的科考大八卦。在进入正题前,我先抛出一个重磅炸弹,想问一下各位:你们觉得“北宋第一才子”苏轼在这年的科举里得了第几名?
一、大才子苏轼的名次
如果说古代科考第一名叫状元,第二名叫榜眼,第三名叫探花,那么苏轼到底是状元、榜眼,还是探花呢?我猜很多人会说,苏轼是第二名——榜眼,原因是他们都读过下面这个民间故事。
故事说:苏轼在参加科举考试的时候,写了一篇名叫《刑赏忠厚之至论》的文章,考官梅尧臣阅卷的时候看到后“赞不绝口”,于是把它呈给主考欧阳修。
欧阳修也觉得这文章写得很妙,可是他误以为这篇文章是学生曾巩的杰作,为了免得别人说他“偏私”,他只好“忍痛割爱”让,这篇文章屈居第二,于是苏轼就这样错失了当状元的机会。
事实真的是这样吗?答案是:否。因为宋代科考分三级:解试、省试和殿试。欧阳修主持的这一场考试是“省试”,当年的殿试的主考官是宋仁宗,苏轼最后得的是“乙科”(相当于二甲)第五名。
不过由于苏轼在殿试第四场“《春秋》墨义”中得了第一名,最后被提升了一名,排名第四,“赐进士出身”,而他的弟弟苏辙则被选为第五名“同进士出身”。
那么问题又来了,什么叫做“《春秋》墨义”呢?其实宋代的“墨义”相当于如今我们文科考试中的“填空”和“名词解释”,考的是一个人死记硬背的功夫。
更让人意想不到的是,身为“宋代第一才子”的苏轼在“省试”的时候考诗赋时“没及格”!北宋初期科考非常严格,当时省考选拔人才的时候,曾经有一个非常不近情理的规矩,即“逐场落过”。
意思是先考第一场,通过了才有机会考第二场,第二场通过了才有资格考第三场、第四场……这样一直考到结束,所以往往是“一场定生死”。
嘉祐二年正月初六省考,苏轼写的赋就“没及格”。按过去的规矩,他的科考生涯就此完结了。幸好他运气比较好,这种“一考定生死”的规则这个时候被改掉了。
后来苏轼靠着那篇《刑赏忠厚之至论》翻了身,得了一个省试第二名。以上这些事都发生在嘉祐二年的正月间,等到当年三月初五“殿试”的时候,情况就大不一样了。
这一年殿试时,主考官按例是宋仁宗。没错,说的就是那个因为看不惯柳永的《鹤冲天》,在卷子上批示“且去浅斟低唱”的小气皇帝。这个小气皇帝在本届科考的时候,又干了一件小气的事情。
在讲这件事情之前,我得补充说明一下,北宋“省考”的情况。当时的“省考”分三种:一种就是普通的“省试”,还有一种是主考和官员亲戚、门生等参加的“别头试”。
最后一种是现任官员参加的“锁厅试”,分三拨人进行。普通“省试”主考是欧阳修,“锁厅试”主考王安石,“别头试”主考不知道是谁。
总之根据史书记载,最后考试的结果,苏轼是“省试”第二名,第一名叫李寔。“别头试”那边也有第一名,叫林希,当时他殿试夺魁的呼声最高。
小气皇帝听说了林希的大名,也十分看好他,还专门派太监在殿试时去看他写文章,写完第一时间把试卷给他拿过去。结果打开一看,就因为第一句话写得不中他的意,林希的状元就没当成。
原来当天考题让大家伙作《民监赋》,大概是想让考生们探讨一下统治者与人民之间的关系。林希在试卷开头写了一句“天监不远,民心可知”,小气皇帝一下就不爽了。
因为小气皇帝觉得林希是在提醒他,“人在做,天在看”,或者是说“举头三尺有神明”什么的。中国古代说“君权神授”,皇帝是“天子”,在人间皇帝就是真神啊。
现在林希把“老天”单列出来,意思是说在皇帝的头上还随时有个“老天爷”在监视着呢,小气皇帝的脸色当时就很难看了。考官们最擅长察言观色,一看皇帝的表情,就不敢给林希打高分了。
后来有一个叫章衡的举子,在文章开头就把皇帝一顿吹,说什么:“运启元圣,天临兆民。监其事以为戒,纳斯民于至纯……”
意思说老天爷开启了圣明君主的事业,让他降落到凡间来管理人民。所以皇帝应该以史为鉴,明察秋毫,再用道德去感化人民,让老百姓回归善良淳朴的本性。
小气皇帝一听这家伙夸他“圣明”呢,他心里可乐了,嘴上还假谦虚说:哪里,哪里,这都是我父亲和我祖父他们的功劳啦,我什么都没干。最终,这个章衡就当了状元。
二、1名将、3文豪、9宰相
话又说回来,皇帝小气是小气了一点,在前五甲人选的安排上有一点随意。但是欧阳修他们通过严格的“省考”向朝廷输送的人才,小气皇帝是尽了最大的可能留用了。
400个殿试考生,最后只有12个没有录取。未录取的人基本都是因为素质太差,比如犯了写文章不知道避皇帝的名讳啊,写诗平仄不符,没有按规则押韵等低级错误的。
那么,这一届考试中到底出了哪三个文豪呢?答案其实前面已经说过了,他们就是苏轼、苏辙和曾巩,“唐宋八大家”占了三个。
宋朝官职体系较为复杂,有实质上的宰相,即尚书左右仆射、尚书左右丞等;也有荣誉上的“宰相”,如枢密使、同知枢密院事、同平章事等。
“使相”享受宰相的待遇,不过没有宰相的实权。嘉祐二年这一届科考出的九个宰相,分别是:王韶、郑雍、梁焘、吕惠卿、苏辙、林希、曾布、张璪、章惇。
王韶官至枢密副使(使相),参与过北宋征讨西夏的战争,为宋朝拓边二千里,是当时的一个名将。郑雍曾任尚书右丞、左丞(副宰相),梁焘曾任尚书左丞(副宰相)。
吕惠卿是王安石变法的核心人物。苏辙在宋哲宗登基以后重返朝廷任职,一路升至尚书右丞(副宰相),但是宋哲宗亲政后就被贬出京城了。
林希就是前文中提到的“状元种子”,虽然写文章惹了小气皇帝,没当上状元,但并不影响他的仕途,官至同知枢密院事(使相),做到了文臣最高官衔了,后来身陷党争旋涡。
曾布是曾巩的弟弟,他和苏辙一样,写文章的名气远不如哥哥,但是官却当得大,在宋哲宗亲政之后,进官为知枢密院事(使相),是哲、徽二帝时期党争中的重要角色。
张璪在凤翔的时候当过苏轼的同事,官至尚书左丞(副宰相),就是那个在“乌台诗案”中猛捅苏轼刀子的人。
最后一个章惇,状元章衡是他的侄儿。不过他因为考得不好,心里不服气,所以在两年后重考了一次,进入“进士甲科”(前五名)。宋哲宗亲政后,章惇被拜为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宰相)。
结语
宋仁宗嘉祐二年的这次科举考试的确创造了很多奇迹,堪称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了。别的不说,单说这97%的通过率就羡慕死如今的考生了吧。
宋仁宗是一个小气皇帝,一会儿让柳永“且去浅斟低唱”,一会儿对着林希的试卷垮脸子,可是偏偏对欧阳修选出来的人格外大方。
不过柳永经过了一些波折,后来暮年还是考中了进士,林希虽然当不上状元,也不耽误他还是做了宰相。
当时考试还出了一个插曲:由于欧阳修坚持推广平易的文风,反对“太学体”,把很多坚持用生涩古文写作的考生黜落了,结果引发了贡举学生的“大暴动”。
许多考生跑到街上扯横幅批判欧阳修,还有人写了一篇《祭欧阳修》扔进他家院子咒他去死。参与闹事的考生太多,维持治安的官员都没办法阻止,但宋仁宗从始至终都信任欧阳修。
出于皇帝的这种信任,从那以后,北宋凡是成功通过“省试”的学生们,只要参加殿试,基本都可以进入仕途。这就是为什么嘉祐二年400人参加殿试,只有12人落榜的原因了。
原来听说这一场考试通过率高到97%,觉得里面肯定有很多人是滥竽充数。后来才发现,这些人中绝大部分都做到了“青史留名”。
其中不但出了一位将星、三位文曲星、九个宰执,就连宋代历史上最出名的思想家,关洛学派的两位创始人张载、程颢都在列,让人不得不佩服欧阳修等五位主考官员的“慧眼识英才”。
经过欧阳修等人朱砂妙笔圈中的学子们,后来都成为了历史星空里最璀璨耀眼的星座。这样的科举奇迹,当真配得上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八个大字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