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拿汉字申遗?声称是祖先发明的!中国人还没急韩国人先坐不住。
今年6月,韩国突然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申请,要将汉字列为“韩国独创文化遗产”,甚至宣称汉字是他们祖先发明的。
这事儿不仅让了解汉字历史的人觉得荒唐,更有意思的是,还没等中国网友多说什么,韩国国内先炸开了锅,不少人站出来批驳这种说法,场面一度十分尴尬。
要说这事儿有多离谱,看看韩国作家金振明的言论就知道了。韩国作家金振明在电视节目里大言不惭地宣称 “汉字是韩国人创造的”,理由是商朝属于东夷族,而东夷族后裔就是韩国人。
再深挖历史老底。汉字传入朝鲜半岛是公元前 2 世纪的事儿,比韩国人发明的谚文早了足足 1600 年。在这漫长的时间里,朝鲜半岛的官方文书、史书典籍、科举考试全用汉字,连《朝鲜王朝实录》都是用汉字写的。
直到 1948 年韩国颁布《谚文专用法》,汉字才逐渐退出历史舞台,但法律条文、学术著作仍保留汉字标注。
如今韩国教育部不得不承认,废除汉字导致年轻一代看不懂古籍,甚至出现 “이해”(理解 / 利益)这类同音词引发的法律纠纷。早知今日,何必当初?
最打脸的是韩国自己的文化 “黑历史”。15 世纪世宗大王创制谚文时,士大夫们集体反对,称汉字是 “苏合之香”,谚文是 “螗螂之丸”。
这种对汉字的推崇,从朝鲜王朝历代国王的汉文诗就能看出 —— 世宗大王的《龙飞御天歌》用汉字写成,光化门匾额 “光化门” 三个字也是汉字,直到朴正熙时代才改成韩字,结果被后世批评 “破坏文化传统”。现在突然说汉字是韩国发明的,简直是把老祖宗的脸按在地上摩擦。
更有意思的是韩国学界的 “精分现场”。一边有少数非主流学者炒作 “汉字东夷起源说”,另一边主流历史学家却在《东亚汉字文化圈研究》中承认:“汉字是中华文明对世界的贡献,朝鲜半岛长期处于汉字文化辐射范围内”。
这种矛盾在韩国教育部的政策摇摆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1970 年全面废除汉字,2019 年又要求小学五六年级教材标注汉字,结果学生家长抱怨:“孩子连한글(韩字)都没学好,还要背汉字,这是要培养双语神童吗?”
根据《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申遗项目需证明其 “社区认同” 和 “活态传承”,而韩国自 1970 年废除汉字后,年轻一代汉字水平连 “恭喜发财” 都写不全,拿什么证明汉字是韩国的 “活态遗产”?
更讽刺的是,韩国此前申遗的江陵端午祭、泡菜制作技艺,本质上是对中华文化的本土化改造,而汉字作为表意文字体系,其起源和发展有完整的考古链支撑,韩国拿什么碰瓷?
最让韩国人破防的,是自家语言系统的 “背叛”。韩语中 60% 的词汇是汉字词,废除汉字后,“재산”(财产 / 再战)这类同音词让法律文书成了 “罗生门”,甚至出现法院把 “借贷合同” 误判为 “代替合同” 的乌龙。
为解决这一问题,三星、现代等大企业招聘时要求员工通过汉字能力考试,青瓦台官网不得不悄悄恢复汉字版块,结果工作人员把 “总统致辞” 翻译成 “总统辞职”,闹得全网笑话。
这场闹剧背后,藏着韩国文化自卑的深层焦虑。历史上长期作为中华文化的 “学生”,近代又经历去汉化运动,导致韩国在文化认同上陷入 “既想摆脱影子,又离不开光源” 的困境。
于是乎,从 “活字印刷术是韩国发明” 到 “孔子是韩国人”,再到如今的汉字申遗,韩国一次次试图通过 “文化碰瓷” 建立民族自信,却一次次在历史真相面前碰得头破血流。
正如中国网友调侃的:“韩国申遗就像拆盲盒,你永远不知道下一个被‘偷走’的会是春节还是饺子。”
不过这场风波也给我们提了个醒:文化自信不是靠申遗证书堆出来的,而是源于对自身文明的深刻理解和创造性转化。
当韩国学者还在为汉字归属争得面红耳赤时,中国的汉字文化早已通过网络热词、国潮设计等形式焕发新生。
毕竟,真正的文化软实力,不在于把别人的东西据为己有,而在于让自己的文明在时代浪潮中永远保持生命力。
就像故宫博物院的文物修复师说的:“我们修复的不是文物,是文明的基因。” 这句话,值得某些热衷于 “文化盗窃” 的国家好好琢磨琢磨。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