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苦尽甘来遇见你》
农历七月初七,这个日子常被商业标签化为“中国情人节”。
但是更值得被铭记的,应该是它作为中国最早的女性专属节日的本真 。
乞巧节起源与爱情无关,根植于古人对织女星的崇拜。
东晋葛洪《西京杂记》明确记载“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可见汉代长安:
女子便以穿针乞巧为核心习俗,摆瓜果、对月引线,祈愿如织女星般心灵手巧。
在传统农业社会,“妇功”是女性价值的重要支撑,纺织、刺绣等技艺直接关联家庭生计。
对当时的女性而言,乞巧不是形式仪式,而是对生存能力的主动追求。
通过习得精湛手艺,既为家庭解决实际需求,更凭自身本领赢得尊重。
乞巧节的核心是女性对自我价值的探索,不依附男性,不依赖外界定义,只聚焦自身技艺的提升与成长。
彼时女性借乞巧相聚,以“巧”为纽带形成专属社交空间,切磋技艺、分享心得,共同确认“女性价值不止于相夫教子”的认知,成为古代女性自主成长的重要文化载体。
如今,甘肃西和的乞巧节,以近乎完整的形态保留了千年前的原始风貌。
每年农历六月三十晚至七月初七,长达 7 天 8 夜的乞巧活动,是当地女性年度最盛大的集体仪式,“迎巧、唱巧、跳麻姐姐、相互拜巧、照瓣卜巧” 等流程严格遵循传统,由女性长辈代代相传,成为刻入文化基因的记忆。
西和乞巧的核心始终是 “求巧”:女性身着传统服饰迎 “巧娘娘”(织女),日夜守伴、唱歌诉愿,歌词既赞颂 “巧娘娘”,也包含对学业精进、事业发展的期盼,如流传甚广的 “巧娘娘,快给我姐妹赐花瓣,莫赐宝贝莫赐钱,赐我一副巧心眼”。
其中 “巧心眼” 便是对通透思维与处事能力的渴望。
这里从无牛郎相关元素,爱情也绝非节日议题,所有仪式均围绕女性自我提升展开。
学女红、练厨艺,更在过程中培养独立坚韧的品格。
进入现代社会,女红技艺虽不再是女性必备技能,但乞巧节女性自我成长的精神内核被赋予新内涵。
对当代女性而言,乞巧已超越传统手工范畴,延伸为对自我能力的持续提升。
可能是攻克工作中的技术难题,可能是掌握新语言、新技能,也可能是学会情绪管理、生活规划。
从事设计、教育、职场等领域的女性,常以乞巧精神自勉 。如古人反复练习穿针般,以耐心与坚持突破成长瓶颈,将每一次能力提升视作当代的得巧。
今天,在这个源于女性、属于女性的节日里,愿每一位女性都能重拾乞巧精神的内核:
不被外界定义,不依附他人价值,始终保有对自我成长的主动追求。
愿你拥有“巧思”,在学业与事业中突破局限,凭智慧开辟天地;
愿你拥有“巧手”,在生活与热爱里创造美好,以能力掌控人生;
愿你始终是自己成长的主角,不必借由他人光芒,自有属于自己的耀眼力量。
乞巧节的祝福,从来不是“觅得良人”,而是“成为更好的自己”。
愿每一位女性,都能在成长路上步步得巧。
活成自己想要的模样,独立、自信、从容,绽放独属于自己的光彩。
文|蛙蛙和洼
阅读更多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