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先还原一下那天早上
陕西西安的一家酒店,早餐免费,人来人往。一位妈妈带着五六岁的女儿,端着盘子,一口气装了二十来个鸡蛋。服务员提醒:“女士,自助餐只能堂食,不能打包。”
接下来的一幕,让全场安静:
她把鸡蛋一个个剥开,在孩子面前捏碎,蛋清蛋黄顺着指缝淌,嘴里还嘟囔:“不让带走,那就都别吃!”
最后,牵着吓懵的女儿,甩门而去。
二、网上骂声一片,我却先想起孩子
视频里,小女孩一直拽着妈妈的衣角,抬头看,又低头看满桌碎蛋。她没哭,也没闹,只是眼神直愣愣的。
那张小脸后来在评论区被打了码,但我知道,她不用上网,也已经在心里把这一幕存成了“我妈的样子”。
三、不是给大人找借口,而是说说心里话
很多人说这位妈妈“嚣张”“素质低”。我信,她那一刻确实失控。
但我想问一句:她到底在气什么?
• 是气酒店“抠门”?
• 还是气自己“住得起店,却吃不起鸡蛋”?
• 抑或气生活里有太多“只能看不能拿”的东西?
没人知道答案,唯一确定的是:她把气撒在了最软的鸡蛋上,也撒在了最软的孩子面前。
四、我们到底在教孩子什么
我带儿子吃自助餐,也经历过“拿多了”的尴尬。
他会问:“妈妈,我能带一个酸奶路上喝吗?”
我蹲下来告诉他:“可以,但咱们先问服务员,如果不行,就下次再吃。”
说完我自己都心虚——那盒酸奶才两块钱,我为啥要解释半天?
后来想明白了:我在教他“规则”和“被拒绝也能好好说话”。
那天陕西的妈妈,用20个鸡蛋给孩子上了相反的一课:
“规则算个球,得不到就毁掉。”
五、别只骂大人,也看看我们自己
留言区里,有人晒自己遇到过的“熊家长”:
• 拿塑料袋偷偷装虾的奶奶;
• 趁服务员不在,把整盘水果倒进包里的爸爸;
• 还有在高铁上因为孩子哭闹,直接和乘务员吵到停车的妈妈。
我们骂得痛快,可转身回家,也会因为老公忘了倒垃圾、孩子打翻水杯,瞬间爆炸。
区别只是:我们刚好没被拍下来。
六、最该修复的,不是餐桌,是关系
酒店最后没让赔钱,也没报警,只是把视频打上马赛克,发了一句:“但愿孩子没事。”
这句话戳到我。
孩子不会记得鸡蛋多少钱,她只会记得:
“我妈在最生气的时候,是这样处理问题的。”
以后她遇到被拒绝、被轻视、被冒犯,会不会也第一反应就是——捏碎点什么?
七、给所有家长的三个小提醒
1. 情绪上头时,先蹲下来抱抱孩子,再决定要不要摔东西。
2. 规则面前,别把自己当例外,更别把孩子当借口。
3. 真想吃鸡蛋,出门左转超市一斤不到五块钱,别让五块钱的事,毁了孩子心里五百块的信任。
八、写在最后
视频里,有位大妈小声劝:“别吓着孩子。”被回怼一句“少管闲事”。
其实,只要孩子在场,就没有“闲事”。
20个鸡蛋可以补货,被捏碎的那点教养,补回来却要好多年。
愿我们都能在孩子面前,把最难看的那一面,留在转身以后。
【感谢关注,本文为个人见解,图片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