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前还深陷舆论漩涡、市值腰斩的农夫山泉,如今强势归来!
8月26日,农夫山泉交出了一份亮眼的2025年中期成绩单:营收256.22亿元,同比增长15.6%;净利润76.22亿元,同比增长22.1%。
令人瞩目的是,茶饮料业务首次超越包装水,以100.89亿元营收和19.7%的增速,成为公司第一大收入来源。
资本市场以炽热的响应印证农夫山泉的价值回归。截至8月27日收盘,农夫山泉股价已达50.3港元,市值飙升至5657亿港元。
相比去年9月份22.73港元的历史低点,股价实现翻倍,市值增长近3000亿港元,上演了一场漂亮的王者归来!
营收净利双增,茶饮料成最大黑马
翻开农夫山泉的中期财报,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业务结构的历史性变化。
茶饮料板块以100.89亿元营收、39.4%的营收占比,首次超越包装水成为第一大业务板块。
这一数据背后,是农夫山泉在茶饮料领域十年磨一剑的坚持。其中,核心产品东方树叶更是创造了从“难喝又不挣钱”到成为现象级产品的商业奇迹。
与此同时,作为农夫山泉传统支柱的包装水业务也呈现强劲回暖态势。上半年实现营收94.43亿元,同比增长10.7%,占总收入的36.9%。
值得注意的是,这一业务在经历2024年21.3%的同比下滑后,能在短短一年间实现由负转正的反弹,展现了强大的韧性。
“水+饮料”双轮驱动的格局已然形成,这也解释了为何公司能在营收增长15.6%的情况下,实现净利润22.1%的更快增长,盈利能力持续提升。
从舆论漩涡到市值新高
2024年春天,农夫山泉正经历成立以来最大的危机。一场突如其来的“网络风暴”让公司深陷舆论漩涡,从品牌质疑到产品谣言,从创始人被攻击到线下渠道退货积压,包装水销量断崖式下滑。
股价随之一路跌至22.73港元,市值缩水至2800亿港元左右,较高峰期蒸发超2500亿港元。不少业内人士担忧,这家饮料巨头可能难以翻身。
然而,农夫山泉用一系列精准的战略应对展现了行业龙头的底蕴:
战术反击:面对竞品冲击,公司迅速推出绿瓶纯净水,以“9.9元/12瓶”的亲民定价直击市场痛点,既守住了线下终端网点,又避免核心产品红瓶水陷入价格战,为后续调整争取时间。
战略调整:在完成渠道防御后,公司快速将重心转回核心产品红瓶天然水,通过优化供应链、精简SKU,推动红瓶水占比从2024年下半年的70%回升至80%以上,经营利润率也恢复至35%的历史高位,盈利水平逐步修复。
渠道深耕:依托强大的渠道网络,农夫山泉半年内将茶饮料终端网点从120万家增至180万家,覆盖便利店、商超、夫妻店等全场景,为茶饮料业务突破100亿营收奠定了坚实基础。
到2025年7月,市场情绪已全面回暖。
经销商反馈,今年7月以来,出货量比去年同期有了明显增加;资本市场也给出积极回应,两周内股价累计涨幅超过20%,市值增长超820亿港元。
不赚快钱的农夫山泉,赢在长期主义
农夫山泉的逆袭并非偶然,而是“十年磨一剑”的必然结果。
钟睒睒曾在采访中透露:“农夫山泉的茶饮料到现在十几年了,前六年是没有赚钱的,但到了2021年,这个增长曲线才上来。”这番话道出了农夫山泉成功的核心密码。
以东方树叶为例,这款如今贡献核心增长的产品,上市初期曾因口味争议被不少消费者吐槽“难喝”,但农夫山泉没有放弃,而是坚持对产品进行优化升级。
据数据推断,东方树叶年增长率曾超100%,前三年复合增长率超90%,预计2026年有望成为200亿级超级单品。这种不追求短期利益、坚持长期打磨产品的耐心,在追求快速变现的快消行业实属难得。
在品质坚守方面,农夫山泉更是做到了极致,坚持“健康、天然”的品牌理念。2025年上半年,还新增湖南八大公山、四川龙门山和西藏念青唐古拉山三大新水源地,将全国水源地数量增至15个,进一步夯实品质根基。
这种对品质的执着,在去年的舆论风暴中经受住了考验。红瓶水作为农夫山泉的“压舱石”,其品牌价值和盈利能力在风波中并未受到根本性损伤。
当喧嚣散去,消费者最终还是选择回归品质可靠的品牌。
农夫山泉的半年报,不仅是一组漂亮的数据,更是一个朴素的商业真理:在充满不确定性的市场环境中,长期主义和品质坚守才是穿越周期的最可靠力量。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