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岁蔡正元原形毕露,大陆定性完毕,“台独”通缉令生效,民进党怎么保沈伯洋?
11月8日,在台北马场町刑场旧址,一场已经连续举办了将近三十年的追思会照常进行,这场纪念活动原本只是一个历史追思仪式。
![]()
纪念的对象是20世纪50年代白色恐怖时期的政治受难者,那些因为坚持国家统一、反对分裂而牺牲的人,其中有国民党人,也有中共地下党员,这样的背景让活动本就带有敏感性,而今年格外不同,因为刚上任仅八天的国民党主席郑丽文,出现在了现场。
她的出现立刻引爆了全岛舆论,过去,不论是国民党还是民进党,对这类活动都保持着“能不碰就不碰”的谨慎态度,甚至连当年的马英九都未敢出席,郑丽文的行动,被许多人视为打破政治禁忌的一步。
![]()
她在现场说的话体现出来的鲜明立场获得了不少岛内民众的认同,就在她上任后短短二十天,国民党新增党员达到2405人,这在近几年是罕见的增长。
但与此同时,党内的反弹也随之而来,71岁的前“立委”蔡正元第一个站出来批评,指责郑丽文“投降”,他认为纪念中共地下党员等于“掘国民党祖坟”,是在削弱蒋介石与国民党的历史正当性。
![]()
蔡正元的言论其实反映了国民党内部深层的分裂,他和他那一派保守势力的政治信仰,是建立在“反共”这个旧法统之上,任何试图松动这根支柱的举动,都会被视为生存威胁。
他口口声声宣称自己“中立”,但实际上,这种模糊路线只是为了延续国民党既有的政治空间,幻想能在两岸之间继续维持特权地位。
![]()
岛内另一派像丁瑀这样的保守人物,更是直接痛批郑丽文祭拜“叛国贼吴石”,完全暴露出旧思维的僵化与狭隘,这场内部冲突清楚地划出界线——一边是想要让国民党重新与民族认同对接的改革派,另一边则是死守旧法统、害怕失去既得利益的守旧派。
就在台湾内部为“历史叙事”争论不休时,海峡对岸突然出手,让这场风波进一步升级,厦门和重庆公安部门几乎同时发布通缉令,指控沈伯洋涉嫌“分裂国家”,并明确宣布“终身追责”。
![]()
过去,岛内一些激进分子总觉得大陆的法律鞭长莫及,仿佛躲在海峡这头就能高枕无忧,但这次的通缉令,等于告诉他们:分裂国家不是政治表演,而是真正的刑事风险。
从那一刻起,过去嚣张的“台独”网络宣传立刻沉寂,许多长期在网上造势的“网军”账号开始销声匿迹,气焰被打掉大半。
![]()
民进党高层显然没有预料到这一步,赖清德一开始试图以“人道援助”名义为沈伯洋辩护,但这说法自己都圆不下去,更令人侧目的是,他竟然公开要求韩国瑜带领跨党派代表团为沈伯洋“发声”,希望借“团结对外”之名掩盖“保护台独分子”的实质目的。
然而,韩国瑜的反应堪称全场最亮,他毫不犹豫地拒绝赖清德的请求,并反将一军,要求民进党若真想谈合作,必须先废除“台独党纲”,并撤回将大陆列为“敌对势力”的政策。
![]()
此举让赖清德陷入两难——不答应就暴露虚伪,答应则等于自毁立场,韩国瑜这一手,成功地把民进党从“救人”的主动方,逼成了被质问的防守方。
与此同步,大陆官媒也发表社评,虽然未点名,但舆论普遍认为,这暗指蔡正元等人,这场外部的法律行动与舆论施压,迅速重塑了岛内政治气氛。
![]()
原本习惯模糊立场、打擦边球的政治人物,不得不重新表态,面对这种新形势,旧有的政治伎俩正在失效,而新的政治版图正在重绘。
随着内外压力交织发酵,台湾的政治光谱正被重新划分,过去蓝绿对立的格局正在瓦解,取而代之的,是围绕“认同”问题的深刻分野:到底是谁的后代、属于哪个民族、未来要走向哪里。
![]()
与此同时,民进党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赖清德的“救独”闹剧,不仅暴露出其虚弱与混乱,也让岛内选民看清了其“倚美谋独”的空洞本质。
外部援助越来越不可靠,内部民意也逐渐转向务实路线,在大陆法律与舆论双重压力下,民进党所谓的“自由牌”和“恐共叙事”已经失去了号召力。
![]()
可以说,这场从一场追思会开始的连锁反应,已经不只是关于历史的回望,而是一次现实政治的试炼。
郑丽文这一步,不论成败,都说明岛内已经有人开始愿意面对真实的历史,不再被旧观念束缚,这代表一种新的方向——希望两岸能通过理性和沟通走向和平,而不是继续对立。
![]()
历史不会停下脚步,那些一味制造分裂、阻挡统一的人,最终只会被现实淘汰,像沈伯洋这种搞“台独”的人,迟早要为自己的行为付出代价。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