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有八个孩子却提出“计划生育” ,理念的先驱却深陷旧时代的窠臼。他就是马寅初,私生活与个人学术几乎走在两个极端。而更令他深陷争议的是,历史开了一个辛辣的玩笑:当中国终于遏制了人口爆炸,却迎面撞上了他未曾预想的生育寒冬。
![]()
撕裂的人生
马寅初家庭出身比较好,家里有生意,所以自小就是由人服侍着长大的。但家大业大的马家只有四个小辈,而其中又只有马寅初身体比较康健。因此,家里人自小对他寄予厚望——不光是事业,还有传宗接代。
马寅初学业出色,后来还被公派出国留学。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受过新思想洗礼的他,却遵循了旧社会的包办婚姻——他与一家门当户对的小姐结了婚,即使两人间没有任何的了解。婚后,夫妻生活和睦,妻子也给马家带来了新生命。
![]()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马寅初与妻子的儿子不幸早夭,妻子又因故丧失了生育能力。只有女儿的马寅初在那个年代看来就是断了根。于是,家里给他抬了一房妾室——女儿马仰班的同窗好友,小了他整整22岁。
这场婚姻放在现在足称惊世骇俗,但在那个年代确属常见。可这也揭露了一个事实,在哥伦比亚大学获得经济学博士学位的马寅初,西装革履的现代学者躯壳里栖息着的是信奉三妻四妾、传宗接代的旧式灵魂。
马寅初娶了两个妻子,一生有八个小孩。
![]()
可就是这样一个实现了传统意义上“多子多福”的人,在新中国成立后高呼要改变思想,要计划生育。“八个孩子”与“计划生育”,极其撕裂的两个词并排成了同一个人的“标签”。许多人对他十分看不上,“怎么你生得,我生不得?”,连带着他当时提出的理论也成了群嘲的对象。
诟病与偏差
不可否认,从学术角度来看,马寅初是个出色的专家学者。
马寅初通过走访与推演发现,人口基数过大中国遇上较高的人口增长率,几乎每年人口净增长就可以轻松追上一个欧洲小国的人口。
![]()
在物质资源不甚丰富的年代,这简直是灾难——资源,尤其是粮食有限,人口超过供养上限,等待人们的只会是大饥荒。“若不控制,50年后中国人口将达26亿,人均耕地仅剩2亩。”这句话是他写入《新人口论》的预言,而同时他也给出了方法——要计划生育。
马寅初的计划生育主张有三:婚晚育、普及避孕、限制多胎。而限制多胎这一点上,他力主在扭转国人“多子多福”思想的基础上,加入较为温和的限制——两个有奖,三个有税。与此同时,他认为生命应该被尊重,明确反对人工流产。可以发现,他的计划生育主张与后来的计划生育政策并不相同。
![]()
1982年计划生育定为国策时,强制结扎、社会抚养费征收等行政手段全面铺开,甚至执行时的一些粗暴手段,都是马寅初所不愿意看见的。所以,后世把计划生育的不好归到他头上属实有些背黑锅的意思。
另外,更深的误读在于将《新人口论》简化为“少生论”。马寅初强调“提高人口质量”是核心,与后来政策铺开时片面追求数量控制有明显差别。他在《新人口论》末尾的附注:“必须重视人口质量和结构问题”,更是亮眼。如今的中国撞上了生育寒冬,马寅初的《新人口论》却显得更有深意。
参考文献:
[1]刘晓华.马寅初《新人口论》之回眸与现代意义[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10,31(06):82-85. DOI:10.14178/j.cnki.issn1007-2101.2010.06.003.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