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细心的小伙伴注意到,昨天咱们刚刚转载完有女路人举报鲁迅先生抽烟的墙画。
但今天表姐一深扒,发现事情还真没想象得那么简单。
一边,是浙江绍兴鲁迅纪念馆一面存在22年之久的鲁迅夹烟墙画。
另一面,是突然因一位孙女士的两次投诉引发全网热议。
这本该是一场关于历史尊重与公共健康的理性讨论,但现在事情的后续却意想不到......
01
这场风波的起点,就是表姐刚才说的绍兴鲁迅纪念馆那面家喻户晓的网红打卡墙。
墙上刻画的鲁迅,手持香烟、眉头紧锁,眼神里满是忧国忧民的沉思。
![]()
既是对历史人物真实生活的还原,也成了无数游客感受鲁迅精神的重要载体。
而打破这份平静的,是一名自称“控烟志愿者”的孙女士,她的某红书账号名叫“无味的空气”。
![]()
在决定投诉前,还特意查询了大量鲁迅版画,发现原画有书房背景且烟纹更小,便以此为依据,认定纪念馆墙画与史实不符。
8月22日,孙女士第一次通过官方平台投诉这面墙画,当时并未掀起太大波澜;
![]()
可到了8月24号她再次投诉,还将绍兴文旅局、鲁迅纪念馆、市文旅集团都列为投诉对象。
这一次,事件彻底发酵了!
![]()
她在投诉中声称,墙画去掉书房背景后,仿佛将鲁迅吸烟的场景搬到了室外公共场合,会引导人们聚集抽烟、危害他人健康。
表姐尴尬的汗珠还没流下来,她还说会让青少年误以为抽烟是正常行为,进而误导他们模仿......
![]()
她甚至给出了具体修改建议,希望把鲁迅夹烟的手改成“右手握拳伏案”的样子,说这样才符合现代健康观念和正能量导向。
而面对这场突如其来的投诉,官方的回应始终坚定且理性。
8月25日晚间,绍兴鲁迅纪念馆通过微信公众号发布声明,明确表示景区始终坚持尊重鲁迅、尊重历史、尊重艺术,不会轻易改变墙画在游客心中的既有形象。
而且人家官方工作人员同步回应,称收到了全国各地网友的反馈电话,大家普遍反对修改,官方不会因为一个人的投诉就盲目改动。
![]()
而我们反观反观孙女士,她一边在反复投诉,一边在某红书上打造“控烟斗士”人设。
还发布了大量控诉二手烟危害的内容,可她的言行举止总让人觉得有些违和。
但是表姐就纳了闷了,若你真为公益,为啥偏偏盯着一幅历史墙画不放呢?
02
要知道,鲁迅抽烟本就是客观历史事实,他在致许广平的信里提过自己戒不掉烟的懊恼。
在《秋夜偶成》中也写过“起然烟卷觉新凉”的句子。
![]()
就连许广平回忆时都曾说,鲁迅工作时烟不离手,每天能抽五十支左右。
这根烟,是他思考的伴侣,陪着他写下《呐喊》《狂人日记》等唤醒国人的篇章。
怎么到了孙女士这里,就成了“误导青少年”的洪水猛兽?
那按着神奇的脑回路,表姐觉得鲁迅的作品可以矫正青少年,这一正一负不就相抵了。
![]()
言归正传!难道我们要因为现在提倡健康生活,就抹去历史人物的真实生活细节吗?
若是这样,如果表姐不爱喝酒,我是不是能投诉李白的“会须一饮三百杯”得该改成“会须一饮三百杯茶”?
表姐不喜欢纹身,是不是能投诉岳飞背上的“精忠报国”纹身该被判定为“误导青少年纹身”?
表姐觉得舞刀弄枪太粗鲁了,那关公腰间的大刀是不是要被当成“管制刀具”没收了?
![]()
这种和历史事实抬杠的行为根本没有意义呀,就好比我们也管不着别人的生活方式。
历史从来不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它需要我们正视那些真实的细节,哪怕这些细节不符合当下的某些标准。
但因为正是这些细节,才让历史人物有血有肉,让他们的精神更易被感知。
但就在大家还在讨论“历史还原与公共健康如何平衡”时,网友的深扒让事件迎来惊天反转。
![]()
有细心的网友发现,孙女士自称“控烟志愿者”,却总在言行间透着不对劲:
她一边激烈反对传统香烟,一边却在社交账号里藏着别的心思。
表姐顺着这个疑点,摸到了她的某红书账号“无味的空气”。
眼前的内容让俺大吃一惊:账号简介赫然写着“最远大目标:烟草电子烟out,只可‘尼古丁袋’”???
![]()
这与她表面倡导的 “控烟” 理念完全相悖,再往下翻,更是发现了大量推广“尼古丁袋”的帖子。
表姐还专门查了一下,尼古丁我听过,尼古丁袋是啥?
而所谓的“尼古丁袋”,是将尼古丁与添加剂包裹在小包装里的“口含烟”。
尼古丁本身属于A级有机剧毒物品,这种产品在我国根本没有获得销售许可,属于严格管控的违禁品。
![]()
更让人揪心的是,国外早已出现青少年因使用“尼古丁袋”导致呕吐、抽搐的案例,当地早已宣布禁止销售这款产品。
但她在内容里宣称,“尼古丁袋”不用点燃、没有烟雾,能代替传统香烟和电子烟,还能避免二手烟危害。
![]()
甚至提出“戒烟不戒尼,就用尼古丁袋”的说法......字里行间都在包装这款产品的“优势”。
表姐本来以为她就是太闲了去抬杠,结果现在有点细思极恐了。
03
面对这些铁证,孙女士没有任何正面回应。
她先是偷偷删除了小红书里推广“尼古丁袋”的帖子,连带着一些引发争议的控烟内容也一并删掉,试图销毁证据;
![]()
见删内容无法平息质疑,又把账号设置成私密状态,不让外人查看,用沉默和逃避默认了自己的行为。
这种“做了亏心事就躲”的姿态,与之前投诉时的“理直气壮”形成鲜明对比,彻底撕下了她“控烟志愿者”的伪善!
网友们得知真相后愤怒之情溢于言表,她这纯纯是“嘴上都是主义,心里全是生意”。
其实表姐觉得,这场闹剧最讽刺的地方在于,孙女士声称担心墙画误导青少年,可她推广的“尼古丁袋”,才是真正威胁青少年健康的“毒瘤”。
![]()
就像鲁迅先生在《狂人日记》里写的:“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
孙女士的所作所为,不也是在“仁义道德”的外衣下,藏着谋利的私心吗?
回顾整个事件,从孙女士两次投诉,到官方坚定回应,再到网友揭露真相,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场关于历史尊重的讨论,更看清了某些人利用公共议题谋私利的丑陋嘴脸。
![]()
历史不该成为流量的垫脚石,公益也不能沦为利益的遮羞布。
鲁迅墙画最终得以保留,是对历史的尊重,也是对那些试图操纵舆论者的有力回击。
希望这场闹剧能给所有人提个醒:要保持理性思考,别被表面的“正义”迷惑。
网友评论:
Lcarus 牛爷爷:
这烟,鲁迅夹了整整一百年。 百年前,它夹在指间,烧掉的是旧礼教; 百年后,它夹在画上,却烧痛了某些人的眼。 他们说:这烟会教坏孩子。 仿佛孩子一睁眼,便只认得那一星红火, 忘了先生的文字,忘了他的匕首与投枪。 于是,他们要把这烟从先生的指缝里抠出来, 抠得干干净净, 好让纪念馆里只剩一尊不会冒烟的蜡像, 好让孩子们以为, 先生只是课本上一张不会动的照片, 而不是一个曾经呛咳着, 也要把黑夜烫个洞的活人。
人民的好导师:
这种投诉行为,本质上是对历史的漠视和对文化巨匠的轻慢——放着鲁迅以笔为刃剖开时代痼疾的精神遗产不去关注,却盯着百年前历史语境里的一个生活细节吹毛求疵;无视特定年代里人物形象的真实性,反倒用当下的狭隘标准去苛责历史人物,这哪里是所谓的“合规”,分明是舍本逐末的无知,更是消解对历史人物基本尊重的轻率。 它看似打着“合理建议”的幌子,实则是在斩断与历史对话的纽带:我们纪念鲁迅,是纪念他“横眉冷对千夫指”的风骨,是铭记他唤醒国人的呐喊,而非要把他的形象修剪成符合当下某些无聊标准的“完美标本”。纠结于“夹烟”这种无关痛痒的细节来投诉,不仅暴露了对历史语境的无知,更寒了那些真正珍视文化遗产、敬畏历史精神的人的心——这种抓小放大的行为,根本不是在维护什么“规范”,而是在对沉甸甸的历史与文化进行无意义的消解。
poplong:
怎么说呢,每个人都有建议权,但是把有些建议放到网上,觉得就不太合适了。这种要靠舆论来裹挟或炒作,感觉这个事情就变了味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