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考察队在当曲源头 摄影:铁丐
关于沱沱河与当曲究竟谁才是长江正源的争议已持续了三十多年,沱沱河作为长江正源的身份一直被挑战。近年来,随着地理信息系统和卫星遥感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研究指向当曲可能才是长江正源。这场争论承载的不仅是人们对地理意义上 “起点” 的探索,更代表着对江河认知的不断更新。
![]()
▲科考团队在长江源纪念碑前的合影 摄影:王志众
东经94°35′54″,北纬 32°43′54″,这是当曲河源头确切位置的坐标。
探险家徐晓光曾经在2010年给我描述过当曲河源头的样子,说那里就像一块吸足了水的大海绵。同一年夏天,我随探险家杨勇的探险队进入当曲源区。当时我骑马深入江源没多远,就连人带马一起陷入沼泽。前一秒还人高马大,后一秒我就像坐在了一个马扎上,我的马在沼泽泥潭中四蹄尽没。我还记得,我睡觉的帐篷被半夜突然而至的大雨冲离了地面,整个草甸都变成了湖面,在海拔5000米的地方,我有一种海中泛舟的错觉。
十多年后,可能当曲河源才是长江正源这个观点,依然很少有人提及。究其原因,可能因为这里没有雪山,也没有壮丽的冰川,而是由星星点点的 “热融湖塘” 构成的高原湿地景色,不太符合人们想象中一条世界级大河源头 “应该有” 的样子。
当曲藏语意为 “沼泽之河”。长江水利委员会长江科学院原副院长陈进在《长江源——当曲水系及其生态系统特征探讨》一文中写道:“长江源之一当曲地处三江源保护的核心区,由于海拔高、沼泽成片和水系复杂,很难深入其中进行科学观测和研究,至今仍然是科研的空白区,对其在江源的定位也出现了一些质疑。”
![]()
▲在当曲源头的草甸中立着一块写着“长江源”的纪念碑,这就是万里长江的正源所在了。 摄影:铁丐
科技的进步为人类深刻认识我们居住的地球提供了有效的手段,当我们可以用卫星去仔细端详长江源区的时候,各种结果都指向一个结论:当曲才是长江真正的源头。除了这里的神秘气质和独特的自然环境,当曲的重要性很难用一句话概括。“江源之争” 也许才是当曲被世人记住的关键因素。搞清楚哪里才是长江真正的源头,对于中国人来说意义重大。这场关于当曲源和沱沱河源谁才是长江正源的讨论,从1976年一直持续到今天。只有了解了当曲这条河流的情况,才能真正了解这场持续多年的江源之争的关键所在。
持续四十多年的长江正源探索
![]()
▲考察队在当曲源头的热融湖塘边扎营 供图:江源考察队
1969年起,由国家统一部署,兰州军区测绘部队开始对长江源以及整个青海省和西藏自治区北部地区进行了1∶10万地形图的测绘工作,并先后完成了当曲、楚玛尔河和沱沱河流域的实地测绘任务。原兰州军区测绘大队副大队长兼总工程师李志良先生参与测绘工作,并绘出了1∶10万的长江源头地区地形图,涉及的区域面积达66万平方公里。
1976年和1978年,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先后两次组织考察队,对长江源进行考察。1978年8月28日,随队考察的长江水利委员会专家夏鹏章先生到达了当曲源头,那时认定的当曲源头为多朝仁,也叫多朝能,是海拔5395米的霞舍日阿巴山上流出来的一股小水流。在霞舍日阿巴山被岩屑覆盖的坡脚,有多股水流从松散的植物覆盖层下流出,水量稀少。
1985年,当时就职于美国《国家地理》杂志的黄效文对长江源区进行考察后,提出了当曲的支流若霞能应为长江源头的说法,并发布了长江源头的地理坐——东经94°36′05″,北纬32°45′15″。他的依据是,即使按当时的资料,当曲源头为由霞舍日阿巴的溪流来算的话,当曲的长度也比沱沱河长2公里,而且当曲与沱沱河合流的地方,水量也比沱沱河大,所以当曲才应该是长江正源。
在此之后,一场关于长江真正江源的讨论拉开了序幕。1986年6月14日,轰轰烈烈的长江漂流在沱沱河源头以下18公里正式下水。当漂到沱沱河沿(特指沱沱河与青藏公路的交汇区域,从峡谷进入宽谷的标志性河段,还包括了雀莫措等区域)后,由中国科学院成都地理研究所、长春地理研究所、兰州冰川冻土研究所、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组成的陆上科考分队开始对长江源区部分河流的长度、流量、流域面积等进行了实地考察和研究。这是继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70年代的两次考察之后,对长江源区的又一次重要科学考察。他们重新确定了沱沱河和当曲源头的位置,并提出当曲河源有可能是长江正源的假设,这是当曲源头第二次被提升到长江源的高度。他们还为当曲新源头所在区域起了新名字——徐霞客高原。
![]()
▲图中左侧水系为沱沱河,右侧水系为当曲,两河交汇后称通天河。 摄影:铁丐
考察笔记中记录:“当曲源于唐古拉山脉东段北麓,上游称旦曲,其源头也有二,一个是源于霞舍日阿巴山东麓的多朝能,另一个是在多朝能东北的扎西格君东侧的丘状高原上。通过卫星照片发现,此处十万分之一的地形图上未绘旦曲河谷的大片沼泽,而且扎西格君的源头亦应在现标绘点上溯1.76公里处。卫星照片显示,这里泉水出露为小湖,并形成扎西格君的初始水流,两岸布满沼泽。从新源头算起,扎西格君比多朝能长0.02公里,前者至汇口为12.59公里,后者至汇口为12.57公里,说明两者的长度相当接近。然而扎西格君的流域面积为61.6平方公里,而多朝能仅为32.1平方公里,两者相差近一倍之多。前者流量也比后者大得多,它在与后者汇合前,在被称为卡史贡坝子的宽阔的山间盆地里由六股水流形成了向心状水系,与多朝能汇合后便称旦曲。可见,扎西格君作为当曲源头更为合理。为便于研究并纪念长江的伟大探源先驱,我们建议将扎西格君源头的无名高原命名为徐霞客高原。”
这些新的见解和数据在当时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关注,1987年1月25日的《人民日报》(海外版)对此进行了报道,标题称 “长江源何处,究竟长几何?科学考察队实地考察正本清源,巨龙出涓涓当曲,长江总长是6275公里”。此后数年间,《光明日报》《文汇报》《中国青年报》等媒体都相继就此作了报道。
长江源区的基本情况越来越清晰
![]()
▲借助无人机的视角,我们可以从空中俯瞰当曲的全貌。 摄影:铁丐
在那之后,每逢有新的长江源考察活动开展,关于当曲河源是否该确立为新长江源的讨论就会成为热点话题。
2000年,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研究员刘少创利用卫星遥感影像对长江源区的当曲和沱沱河的长度进行了量测,得到的结果是:当曲的长度是360.8公里,沱沱河的长度是357.6公里。这也就意味着,即使将姜古迪如冰川的长度计入沱沱河的河长,当曲仍比沱沱河长3.2公里。2000年9月,刘少创赴长江源区考察,在唐古拉山脉东端北麓找到了当曲源头,并测定了源头的准确位置为东经94°35′54″,北纬32°43′54″,海拔5042米,行政隶属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杂多县结多乡。按此源头为长江正源计算的话,长江的长度是6236公里。
2005年6月15日,由中国探险学会(香港)黄效文带领的19位国际科学探险队员,在青海省南缘实地考察 “长江新源头” 的确切位置。随队实地采访的《经典》杂志总编辑王志宏等人,后来在《经典》九月号上发表了《发现长江新源头》的大幅报道。黄效文等人后来在慈济松山联络处举行记者会,宣布当曲上游位于加色格拉峰下的若霞能为长江源头,当曲的长度比沱沱河的长度长了6.5公里,并公布了长江新源头的坐标,但这一数据并未得到中国官方正式认可。
![]()
▲黑色的牦牛群和白色的羊群在草甸上觅食,从高处俯瞰好似散落在青绿色“棋盘”上的黑白棋子,让这幅高原画卷充满生机。 摄影:铁丐
经过多年对长江源区的考察,虽然源头归属还有疑问,但长江源区水系河流的基本情况越来越清晰。现在认定的长江源地区共有五条大的河流,自北向南分别是:楚玛尔河、沱沱河,尕尔曲(卡日曲)、布曲和当曲。这五条河流呈扇状分布,组成江源水系。
1978年,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依据 “河源唯远” 的原则确定沱沱河为长江正源后,依长度优先的原则对当曲、布曲、尕尔曲诸河的主次关系进行重新划分,布曲和尕尔曲划归当曲水系,都是当曲的支流,从而使当曲下游河段延长至沱沱河河口。
2005年,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教授石铭鼎先生在武汉接受《十堰日报》记者税晓洁采访时表示:“这些情况我们早就了解,其实没有多少新东西,但是仍然认为沱沱河是长江正源。因为确定大河正源,不能只看河流长度……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
沉寂十年之后的“当曲骚动”
![]()
▲牧民在捡拾牛粪,牛粪是草原牧民最重要的生活能源之一。 摄影:铁丐
2005年之后,这条宽阔的大河又沉寂了十年。
在这十年间,关于与长江共同发源于三江源的黄河、澜沧江源头的讨论也是新闻不断。新成立的三江源自然保护区没有把当曲河源排入最核心区域,它似乎成了一块被遗忘的飞地。2020年我再次来到当曲河源,同行的是刘少创研究员。他致力于通过遥感卫星地图和实地考察等手段确定大河源头,并重新量算长江的长度。从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杂多县城西行,沿着柏油路来到澜沧江第一乡札青,道路在此一分为二,去往澜沧江源头的公路依然是宽阔的柏油路,拐向当曲源头查旦乡的道路则是坑坑洼洼的土路。
沿着土路继续深入,沼泽的样貌逐渐显现出来,越来越多的热融湖塘和小溪构成的水网,以及在草皮之下泛着水光的草坑组成了这里的景色。除了远处地平线上微微隆起的分水岭,目力所及之处的地势没有起伏。与十年前到访的时候相比,除了这条越来越坚实的乡村便道之外,当曲源区几无变化。完整的道路在查旦乡终结,再往里深入,只剩破碎的牧道和时隐时现的车辙。查旦乡已经位于青海和西藏分界的边缘地带,此处离109国道只有区区100公里,但因为沼泽密布,依然处于半隔绝的状态。
![]()
▲当曲的源区地势平坦宽阔,发源于唐古拉山霞舍日阿巴山东麓,是长江源区最大的水网沼泽地。 供图:江源考察队
从查旦乡通往当曲源头修了一条牧道,可以直达距离江源碑一公里处一家牧民的帐篷前,这里修建了一个半圆形的停车场,周围被沼泽环绕。从停车场徒步约两公里,翻过一个沼泽和布满小溪的山坡就到了长江南源当曲源头的第一泉眼。前三十年对这里的考察,在这里留下了一个国家地理标志和三座纪念碑。标志之下是一眼碗口大的清泉,泉水与周围沼泽里更多的涓流汇聚,蜿蜒着向山下流去。我非常好奇,为什么会确定这个泉眼就是当曲源头之水呢?环绕着这个泉眼,至少还有四股涓流产生。远在300公里外的格拉丹东雪山下冰川的沱沱河源,是一片绵延十公里的洁白冰川。冰川融水从下方汇聚流出,沿着上古冰川开拓的布满矿石的河道流向远方,相较于这般美丽的景象,当曲源头的景色明显太过平淡。
我们到达的时候,泉眼周围已经聚集了一群人,看穿着像是地质工作者。领头的人一眼就认出了刘少创,作为这个源头的 “定源者”,他受到了热烈欢迎。在他给别人讲解江源由来的间隙,我和同伴遥控着无人机飞到了高空中。无人机监控屏幕的画面显示,这是一片泛着棕褐色的大地,由一个个来自远古的湖盆构成,像极了宇宙星空被倒扣在这里。这些湖盆的中央绿意盎然,越靠向边缘,那种原野般的绿色越暗淡。没过多久,我们放出的无人机飞过一片起伏的山脊。这条山脊忽而沉入湖盆,忽而山势起伏,山脊侧面光滑的山坡上能清楚地看到一条条被融雪切割出的脉络。沿着起伏的山脚,一条宽阔的河道时而松散如网,时而束缚笔直,如同这片大地的血脉。
这是我十多年的江源考察中,第一次从高空以上帝的视角审视这片世外之地。这是一片未被侵扰的原生态沼泽地——面积为3.2万平方公里的长江源头当曲河源区。从高空俯瞰,这景象层次鲜明,丝毫不比雪山和冰川逊色。
长江到底有多长?
在当曲考察的这段时间,总有一个问题困扰着我,长江到底有多长?
出发之前我做过功课,《辞海》和人教版地理教材上标明长江全长6236公里;水利部网站上标明长江全长6300余公里;三江源国家公园网站以当曲河为源头标明长江全长6403公里。中国地图出版社2015年出版的《三江源头科学考察地图集》中的数据显示:从当曲源头到沱沱河与当曲河汇合的囊极巴陇,当曲全长360.3公里。这样测算下来,刘少创给出的长江总长为6236公里的长度与教材长度相互印证,更具科学性和权威性。
这些数据之间最多相差达167公里,甚至超过了北京与天津间的距离。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武汉大学教授李德仁分析说:“长江源头具有不确定性,所以不同专家得出的数据会有差异。”长江勘测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中国工程院院士钮新强认为,长江长度较规范的说法是6300余公里。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石铭鼎教授在受访时持同样观点,长江长度用6300余公里的数据比较合适。这种科学性的讨论,我喜闻乐见。
但我相信,这肯定不是最后的答案。在我心中,长江源依然 “河源唯远”,依然在不断变化和更新。事后回望,我们的考察短暂且丰满。这条大江是一个颠覆人传统认知的存在。我曾以为,各拉丹东冰川之上的气温必然低于零度,不然冰何以成冰。其实冰川之上正午的气温可超过28度,冰面的温度也超过零上10度。
站在大江之畔,我看到的第一眼是那些亮闪闪的石头,它们被山体运动挤压出来,散落在河道的每一个角落。大江义无反顾,滔滔东去,在我的身后,长河之上,正有无数的生命依托着这条长河努力地生活。
![]()
— End —
“中国三峡杂志”微信公众号
欢迎订阅:邮发代号38-383
立足三峡,关注人类家园
报道河流地理与水文化
责编:康静 周伊萌
标题设计:崔玮
实习生:方曌
校对:段海英
审核:柳向阳
来源:《中国三峡》杂志 2025年第4期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