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学习书法时,要选择那些笔法丰富且严谨、气韵生动且自然的作品来临摹,这不仅可以培养我们的技巧,也能提高书法审美。所以,二王、颜柳、“宋四家”、“江南四才子”的作品备受推崇。学界认为,对于初学者和进阶者,“江南四才子”的字最适合临摹。
![]()
一者是因为他们取法于晋唐宋元诸家,路子正、功底深;二来则是他们以文采修养补济书法,祛除了俗气、媚气,增加了才子气和书卷气。而这四位中,尤以祝枝山水平最高,相比文徵明、唐伯虎和徐祯卿,他突破了赵孟頫一脉书风,直入晋唐。
![]()
祝枝山的草书被誉为“第一才子书”,他将张芝、王献之、张旭、怀素、黄庭坚、赵孟頫、鲜于枢、康里巎巎等人笔法熔冶一炉,格外注重笔画的多变与笔力的轻重、顿挫处理,每一个字都极具变化,美得不可方物,盖过了赵、文等人。
![]()
上海博物馆的“镇馆书法”便是祝允明的《草书册》,此作也即《云江记》,全卷纵31厘米、横458厘米,共49行、500余字,字迹大小约3厘米,写于明弘治八年(1495年),正值其笔力的巅峰期。
![]()
朱谋《续书史会要》盛赞:“书学自《急就章》以至羲、献、怀素,无不淹贯,而狂草本朝第一。当时评者云其书法顿挫雄逸,放而不野,如鹤在鸡群,风格迥绝。”清代王澍也认为:“有明书家林立,莫不千纸一同,惟祝京兆书变化百出,不可端倪,余见京兆书百数,莫有同者,信有明第一手也。”
![]()
此作起收笔方圆互济,多取露锋切入,随即转中锋行笔,形成尖而不薄的劲利感,收笔则随势而变,重按后提笔出锋。行笔过程中,祝允明通过强烈的提按变化制造韵律,形成“轻若游丝,重若崩云”的对比。既显笔力内蕴,又增强了视觉层次。
![]()
全卷虽非“一笔书”,但通过“意连”打破字间界限,收笔、起笔形成呼应,笔锋在纸面上快速翻转,避免了连绵草书易犯的“缠绕油滑”之病。结字欹正相生、因势赋形、险中求稳。中宫收紧,四围留白,通过偏旁的大小悬殊强化节奏感。
![]()
墨法与书写节奏高度契合,浓墨处见骨力,笔画边缘清晰,随着书写加快,墨色渐淡,再由枯转润,收笔沉稳,形成“虚实相生”的层次。沙孟海指出:“祝允明的草书,上承旭、素,下启王铎、傅山,是明代草书‘尚势’风格的关键人物。《云江记》中的欹侧结字与墨法变化,直接影响了晚明书家对个性表达的追求。”
![]()
而今,我们将此作进行了博物馆级的超高清复制,并添加释文一一对应,便于您临摹和欣赏。如果您感兴趣,请点击下方链接一观!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