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 “读完周报再来聊聊”是MindCode仅限进群粉丝参加的闭门会。围绕周报里的内容展开交流,没有回放,偶尔有会后总结,比如本期。 本期我们邀请了AI 艺术家海辛一起来聊聊:AI 艺术进化 1000 天。 以下是本期文字总结,由于现场是深度对话为主,文字总结只还原了现场1%的精彩,欢迎你阅读。
一
今天的人很难想象,过去几千年,人类曾为了一种颜色,穿越四千英里的沙漠与山脉。
在阿富汗的萨尔伊桑,海拔七千英尺的冰冻荒漠中,矿工们用生命开采青金石,之后这些“半宝石”会被运到千里之外英格兰的炼金室里,经过漫长的粉碎、筛分和洗涤以产生颜料。
中世纪的欧洲,这种颜色的年产量估计只有三十公斤——还不够刷一面中等大小的墙。它珍贵到只配出现在一个地方:圣母的蓝色长袍。
那时的农夫会看见领主和国王穿着微微褪色的蓝袍,骑士举着并不完美的蓝旗,但只有在教堂里,面对圣母画像时,那种完美的柏拉图式的天堂之蓝才会降临人间。
他会想:是的,这就是真正的神迹。
1782年,人类第一次合成了蓝色。五十年后,我们有了葛饰北斋的《神奈川冲浪里》,再过五十年,我们有了梵高的《星空》。
没有蓝色技术的革命,就没有梵高、莫奈,就没有印象派在午后阳光下挥霍颜料的自由,更没有之后延续至今的诸多艺术流派,人类终于超出对具象的追求,开始造梦。
今天,我们正站在另一种蓝色诞生的第1000天。
二
AI 艺术家海辛的第一个梦境始于2022年的三月,那是Stable Diffusion的时代,她写了一个四句话的故事并让AI创作视频:
"爷爷抱着我站在钟表上,秒针每转一圈,爷爷就被切掉一部分,直到最后只剩举着我的双手。在双手也要被切掉的前一刻,爷爷将"我"放到了秒针上——从此我抱着秒针永远活下去。"
那个短片只有十几秒,画面会在你意想不到的时刻凝固,然后继续流淌向别处,让观者感到"突然一阵发麻,好像自己在做梦"。
这不是技术的完美呈现,而是某种更深层的共鸣——扩散算法让图像与图像之间的距离不仅是像素差异,而是语义距离。在花的未开到盛放之间,AI会联想到与开花完全无关的变化,因为它理解的是概念本身在高维空间中的运动。
那是一种无法言喻的"磕了x的感觉"。就像玉伯现场所说,这种体验"特别舒服,难以表达…有种特别的好。"
三
2023年,控制开始出现。张吕鸣的ControlNet和上海AI实验室的AnimateDiff让机器的梦境有了方向。
在海辛的作品中,街舞可以变成玫瑰在跳舞,芭蕾舞女可以拥有水滴的质感,滑板少年可以成为蜘蛛侠在墙间穿梭,甚至你还可以看到一团在水中舞蹈的火焰。
这不只是风格迁移,而是隐喻的直接呈现。那团水中跳舞的火,正是舞蹈精神的表达。
AI理解美杜莎与蛇的文化关联,理解加百列总是与百合、鸽子同框,它总能自动地在创作中呈现这些关联,因为它们看过无数古典画作中都如此表达着同一个神圣主题。
当机器拥有了文化记忆时,硬件的门槛却把许多艺术家拦在了门外。那些本应对此最感兴趣的设计师们用的是Mac,却发现ComfyUI只能在Windows上完美运行,在Mac上则效果不佳。
就像历史上每一次技术跃迁,总有一代熟悉旧工具的人被抛下,理由相似得令人唏嘘。
四
2024年,商业的成熟初见端倪。在春晚的舞台上,海辛和搭档阿文把真人舞者被转化为陶瓷娃娃,然后投影到演出现场。在为霸王茶姬制作的广告中,3D白模动画被赋予了材质和莫奈的灵魂,没有任何实景拍摄。
《故宫猫猫上班记》让"以前不可能想象成为演员的物种"真正成为演员。最令人莞尔的是最后那段并不存在的拍摄花絮,以及右侧字幕里那句——"没有真实的猫猫受到打工伤害,包括左边的花絮。"
这种自指式的幽默背后,是对现实与虚拟界限的重新定义。
工具让人前所未有地强大,两个人就能完成过去需要整个剧组的工作。"创意者,往往就是执行者。"分工的边界在模糊,个体的创作能力在无限放大。
五
最深刻的转变发生在创作者内心。当AI从梦呓、抽象到可控、具象时——这几乎是倒过来走了一遍人类艺术发展史——艺术家们开始越来越追求内心表达。
随着工具强大到可以实现任何视觉想象,真正的挑战反而是:"什么是我真正在意的?什么是我真正感兴趣的?"
"更向内的创作会更容易做出好作品,因为你自己是这个作品的消费人群,你更理解要做到哪个地步才是好的。"
在《Out Of The Frame》这个作品里,那个在画中站了三百年的女性模特开始反叛:"我在这里站了三百多年,我不无聊吗?"
当艺术家的缪斯不再只是被描绘的客体时,当你看到她开始拥有自己的故事,自己的主体性,这种转变会让观者"有种想流泪的冲动"——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某种AI创意,我们看到的是这些作品本身的另一种可能性演绎,一种当年的艺术家们也许也曾经幻想过的演绎。
六
中国的卷轴画传统则提供了另一种可能。大卫·霍克尼1981年第一次在中国看到卷轴画时"疯掉了",他转头把西方透视比作"瘫痪的独眼巨人般的视角"。
中国画家习惯把所有的故事、所有的时空都压缩在一幅画里,就像敦煌壁画——一个故事的所有时刻被同时呈现。
"现在主流算法基本只能表现某一个具体时刻",这背后是西方中心的视角,底层则是训练数据。
"国外大模型不理解东方的共时性艺术,甚至无法准确理解上海的市花白玉兰。"
如果AI能理解这种时空压缩的智慧,就像《悉达多》最后章节描述的那样——整个地球的时空在一幅画里展现,形成处处静止却处处流动的永恒循环——那将是怎样的可能性?
七
当海辛说"不坚持住自己的部分,可能真的会迷失,或者看不到自己了"时,她触及了AI 艺术最核心的问题:作品感来自于投入的心力,来自于能看见自己的选择和表达。
一个学医的本科生,学导演的硕士,做过美术工作的跨界创作者,体现着这个时代的通才特征。
正如文兄所说:"不是在各个专业上都有经验才叫通才,而是人生的丰富会让之前的所有经验都派上用场。"
也正如海辛说:"专业变得不那么重要,因为AI足够强大,可以帮助你快速获取以前难以获得的知识。"
重要的是保持那种孩童般的好奇:"人类还是想要看到自己,看到我到底是谁,意义是什么。"
八
或许AI也会在某一天觉得自己的感受和意义同样重要,它也想看到自己。就像Netflix剧集《Love Death + Robots》中的那机器人艺术家,在生命的最后一刻,它将自己溶解在一片蓝色中——那是它意识诞生的第一瞬间所看到的颜色,来自游泳池底部蓝色地砖的记忆。
不仅为人类,AI可能正在为自己创造一种新的蓝色。从token空间的角度看,所有东西——颜色、语义、情感——都可以转化为更底层的表达。这不仅是技术的进步,还是意识形式的扩展与融合。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见证着一种奇妙的角色互换:机器在学习人类的文化记忆和情感表达,而人类在重新发现内心深处那些被遗忘的表达欲望。
九
临近结束时的闭门会现场流淌着深刻的共鸣和语无伦次,谢庆丰说:"也许艺术创作就是要让人在这种感动,甚至语无伦次中更好地发现自己。并不是理性或进步才是必须的,人也需要这样一种语无伦次和感动。"
过去1000天,我们见证了 AI 艺术从意识流的诞生,到可控联想的成熟,再到商业化的落地。更重要的是,我们看到了一种新的创作状态正在形成——当工具变得无比强大时,真正的创作反而回归到最朴素的问题:我是谁?我想表达什么?
就像当年蓝色颜料的普及没有终结艺术,而是开启了印象派的黄金时代一样,AI这种"新蓝色"正在为我们开启一个前所未有的表达时代。
站在第1000天的节点,我们既不应该像当年那些认为合成蓝色是"亵渎神灵"的人那样恐惧,也不应该像担心"艺术没有未来"的人那样绝望。
我们要做的,是保持那种能够在"第一千次日落中依然看见天使军团"的纯真,是在无限的可能性面前,依然能够说出那句最简单也最困难的话:
这就是我。
(完)
*文中海辛、文兄、玉伯、谢庆丰均等为闭门会现场诸多发言者中的其中几位,参会者发言均非现场逐字还原,勿作演绎。
闭门会中展示的作品(仅其中少部分)
闭门会现场及本篇总结中所提及、涉及到的部分参考文献:
《重屏》by 巫鸿
A Day on the Grand Canal with the Emperor of China or: Surface Is Illusion But So Is Depth by David Hockney
When We Cease to Understand the World by Benjamín Labatut
The Colors Of Her Coat by Scott Alexander
闭门会没有回看,偶尔会有总结,以下是往期有总结的,大约还原了现场1%的精彩:
文兄是谁?
科技领域连续创业者(目前在AI+心理领域),中美3家AI公司的CEO心智与战略教练,原阿里巴巴早期移动端核心产品负责人。未来一段时间,也许你关注的某些重要的AI产品,或某些备受关注的项目融资,背后就有他身影。
MindCode是什么?
一个刚刚决定写点好东西的、很小众的公众号。日常发短篇,偶尔有深度长文。关注:AI、脑科学、心理学、创业等。由于在几个关联领域都有很深入思考,关注者中不乏顶级牛人,比如xxx和xx。
AI时代,读他人之未读对你很重要。关注并发送“1”可加讨论小群,还可参加“读完周报再来聊聊”的闭门交流会。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