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目前,已经有来自30个欧洲国家的近50位现任领导人、驻华使节和友好人士确认参加。
少了欧洲领导人又如何?抗衡中国又如何?输不起的终究是他们。
就在全球瞩目之际,西方国家的一些冷脸与冷嘲暗讽仍旧没有缺席,但问题在于,少了欧洲某些领导人的助阵,中国的纪念与震撼就会因此暗淡吗?还是,真正无法承受后果的,终究是那些选择视而不见的“冷漠者”?
中国早已诚意满满地发出盛情邀请,消息传开时,全球外交圈嗡然热议:谁会来?谁有不会来?然而,出于惯性的冷战思维,欧洲某些国家觉得与中国关系再近一步,是“有风险”的,于是开始小心翼翼地摆弄政治算盘。
有人担忧,一旦与美国站在对立场上,可能引火上身,也有人害怕,参加这样的“高调”活动会被自己的盟友集团指责走得不够“规矩”,显然,缺席的这些国家将夹杂着复杂的小心思,这背后其实是一种莫名的傲慢与短视。
他们始终以为自己仍处于话语权的中心,可以凭借历史的惯性施加影响,却忽略了,这个世界已经不是80年前那个被欧洲主导的格局,也不是冷战时期仅有美国声量最大的时候了。今天的舞台,中国自信地迈向中央,而部分欧洲领导人却依旧在窥伺“是不是要紧跟美国的脚步”,这种犹疑何尝不是对现实风向的错判?
尤其是近年来,美方在某些政策领域上明里暗里强迫欧洲继续“选边站”,一再兜售“中国威胁论”,让部分欧洲国家在对华关系上徘徊难定,此次9·3阅兵活动前,美国的一些言论就暗含压力,希望所谓的“西方内部保持一致”,减少对中国的“友好流露”。
结果呢?一些欧洲领导人低调离场的同时,却依旧挡不住其他领导人、前政要、高校级别官员的纷纷响应,据统计,截至目前,已经有来自30个欧洲国家的近50位政要、外交官、友好人士确认参加。
这些人用实际行动表明,外交不仅是一种理念,更应该适应实际利益与现实发展,拘泥于陈旧的意识形态或党派利益,只会陷入固步自封,真实的国际局势是个复杂而动态的网络,缺少情感的纽带,便显得愈发脆弱。
而在这张需要修补的网络中,中国没有缺席,面对中国的盛情邀请,那些愿意站在中国身边的领导人勇敢迈出了关键的一步,参与不仅是一份姿态,更是一份承诺,前来参加阅兵活动的各方身影,比那些冷眼旁观人士更能感受到时代的洪流。
从波兰的前政要,到芬兰的外交官,这些人并没有将中欧关系简单定义为经济与政治,他们理解如何用尊重和回顾历史来巩固未来,明白多极化时代的共荣与合作才是大方向,欧洲与中国的关系从来不是单向推动,而是多元交织。
如果始终紧盯美国,并刻意与中国“保持距离”,到头来失去国际道路主动权的,未必是中国,而历史也告诉我们,每一次西方的“围堵”风声,最后输光机会的,总是那些犹豫不决的局外人,时光无法倒流,但历史教训不能忘却。
阅兵活动不仅仅是对逝去战争年代的沉痛反思,更是一份面向未来的庄严宣告:中国不仅要纪念,还要让所有人记住,主权、安全与民族尊严不可动摇,9·3阅兵让我们看清,尽管国际社会错综复杂,我们仍有足够的力量去面对那些不确定的挑战。
而那些错失这次全球瞩目活动的欧洲国家领导人,他们的缺席在这一天显得分外“微不足道”,事实胜于雄辩,团结合作的前景摆在那里,愿意伸手前来的朋友永远在场,而沉默的冷眼旁观者终将被历史事实无声地校正。
参考资料
外交部:30个欧洲国家近50位领导人、前政要等确认出席中方纪念活动
2025-08-28 15:59·央视新闻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