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早晨,闹钟响起的那一刻,你是否会猛地从床上弹起,急匆匆开始新的一天?如果你习惯了这样的起床方式,那么今天这篇文章或许能给你一个重要的提醒:起床慢一点,对健康更有利。
为什么起床不能太快?这背后有着重要的生理原因。经过一整夜的睡眠,我们的身体其实处于一种特殊的状态。
首先,是夜间缺水。虽然我们躺在床上静止不动,但呼吸、排汗等生理活动仍在持续消耗水分。长达数小时的不饮水状态会让身体变得相对脱水,血液黏稠度增加,流动性变差。
更关键的是,清晨是人体血压的一个高峰期。通常人在上午6—10点之间血压会达到一天中的一个高峰,医学上称之为“血压晨峰”。
这种现象是由人体生物钟调节的,清晨体内分泌的肾上腺素等激素水平升高,导致心率加快,血压上升。
当脱水遇上血压晨峰,风险就随之而来。突然改变体位——从卧姿立即变为站姿,会引起体位性低血压,导致大脑供血不足。
对于健康人来说,可能只是出现一过性的头晕眼花;但对于中老年人,特别是已有高血压、动脉硬化问题的人群,这种突然的血压波动可能诱发心脑血管意外事件。医学研究表明,清晨是心肌梗死、脑卒中等疾病的高发时段。
如何避免这种风险?给大家推荐一个简单的“三慢”原则:醒后躺30秒、坐起30秒、床边腿下垂30秒,然后再站起活动。这个循序渐进的起床过程,给了身体足够的适应时间。
醒后先在床上躺半分钟。这个阶段可以让身体从睡眠状态逐渐苏醒,意识慢慢清晰,同时让心跳和血压开始自然调节。
然后慢慢坐起来,在床沿再坐半分钟。这个姿势让心脏开始适应上半身直立的供血状态,避免突然的体位变化带来的循环压力。
最后将双腿在床沿下垂,再保持半分钟。这个动作进一步帮助身体适应站立时的血液循环模式,为最终站起来做好充分准备。
这三个简单的步骤,总共只需要一分半钟,却能大大降低心血管系统在清晨的应急负荷。特别适合中老年人、高血压患者和心血管疾病患者养成习惯。
起床看似是小事,却关系到一天的健康开端。明天早晨,不妨多给自己90秒的时间,让身体慢慢苏醒。养成“慢起床”的好习惯,保护心脑血管健康,从每天的第一个动作开始。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