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记录看,鲁迅早起后不爱大张旗鼓,简单却有营养。
许广平留下的家庭菜谱里,早餐常有粥配咸鸭蛋,或者蒸鱼加馒头。
这些东西在那时候不算稀奇,但材料新鲜,做法讲究。
比如咸鸭蛋得切薄片,黄澄澄的蛋黄渗油,配上热粥下肚暖和。
搁现在,一盒有机咸鸭蛋超市里卖十几块,日常吃的话,一个月光早餐开销就得上百,对上班族来说不是小数。
午饭是鲁迅一天的重头戏,尤其在北京时期,他就常出门应酬。
致美斋是他的第一站,那里的“四吃活鱼”有名,一条鱼分清蒸、红烧、煎炸、熬汤,吃法多样,鱼肉鲜嫩无刺。
东兴楼的酱爆鸡丁也常点,用猪油炒加黄豆酱,鸡肉嫩滑。知味观则是绍兴菜基地,西湖醋鱼酸甜适中,海参烩得糯软。
这些菜品不便宜,那时一桌几块大洋,现在正宗鱼翅或海参一盘轻松几百元,多数人一年吃不了几回。
晚饭在家多,朱安或许广平掌勺,菜谱记录显示,常有豌豆苗炒笋丝、黄花鱼蒸秋油。
绍兴小菜是重点,像溜鳝片油亮鲜辣,红烧鱼唇汤汁浓厚,腌蚌蟹蛋河鲜味足。
这些开胃菜不光解腻,还带着家乡绍兴的咸鲜风味。
鲁迅牙口不好,但这些软烂菜正合适。
放到当下,这些河鲜野生难求,一斤几百块,普通家庭偶尔尝鲜已属奢侈。
零食是鲁迅的软肋,他嗜甜如命,萨其马腻乎乎的层层叠叠,方糖晶莹当药吃,其实就是零嘴。
奶油面包一个银元买二十个,他买来孝敬母亲,剩下的自己解决。
还有伦敦糕、蜜饯、混沌面,上海弄堂小贩一叫,他就买。
这些甜食零嘴在那时已是小资享受,现在一盒萨其马几十块,堆起来一周消费上百,对控制预算的人来说得忍着。
饭局是鲁迅社交的一部分,从1912到1936的24年,记录的重要饭局不少。
1917年中秋和钱玄同等人吃鸭肉赏月,1932年郁达夫请客庆贺,桌上鸭肉炖软。1933年在知味观设宴,加西湖莼菜,亲自介绍菜史。
福兴楼的清炖鱼翅他推崇,甚至建议加价保成本。
这些饭局不光吃,还聊文学民俗。
鲁迅的饮食标准高,离不开收入支撑。
从教育部任职到教书写稿,月薪从60大洋涨到300多,加稿费年入折合现在几十万。
1920年代北京,普通人月入几块大洋饿肚子,他却能买9600册书,还接济朋友。
这钱来得正当,花得值当,吃喝上大手笔也显得自然。
2025年,月入两三万才能比肩他的餐食,可多数人还得精打细算买菜。
聊鲁迅的吃喝,不光是列菜单那么枯燥,它还透着对家人的体贴和对故土的眷恋。
童年绍兴的罗汉豆、菱角、香瓜,在成年后通过菜品重现,像蒸鲈鱼加秋油,就为了那抹鲜美乡愁。
朱安做的鲁迅饼香甜可口,许广平的菜谱记录日常琐碎,这些小事让鲁迅从文坛巨人变回普通人,有烟火气。
放到现在,多数人忙于工作,饮食简化成外卖快餐,生活本该多点细腻和温暖。
当然,鲁迅的饮食也受时代限制,那时医疗不发达,他肺病缠身,甜食吃多对健康不利。
如今健康饮食理念流行,低糖低油成主流,他的嗜甜习惯搁现在得调整,但那份对美食的热情,仍旧让人羡慕。
参考资料
寻味绍兴,相约鲁迅家乡菜 中国新闻网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