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越工程师“是破解“卡脖子”技术难题、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核心力量,往往具备极强的一线独立攻关、转化创新成果能力。然而,长期以来,高校人才培养与实际需求存在“时间差”,理论教学与工程实践存在“脱节感”,成为制约卓越工程师快速成长瓶颈。
不过,也有高校敢于跳出传统培养框架,同过一系列革新探索精准对接国家战略、深度融合产学资源的卓越工程师培育路径,响应国家“科技强国”“制造强国”号召的同时,为毕业生寻得一条高质量就业的坦途。
近日,中国教育报以头版报道了哈尔滨工程大学“卓越工程师”的培养成果。在我国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与东北振兴的关键节点,哈工程构建起一套“供需精准对接、能力靶向锻造、成果直接转化”的培养体系。牵头成立的龙江工程师学院,致力破解高端装备领域“高校培养与企业需求脱节、学生实践能力与岗位要求错位”的痛点,与哈电集团、中船集团等龙头企业共建“定制化专班”,由此,企业的职能不仅仅是实习实践基地,更是深度参与人才培养的导师。
学生进入相关企业后,完成两年的实践培养,且考核合格,便可取得“工程师职业资格证书”,作为进入各大国防军工单位、央国企的“敲门砖”。这种“毕业即持证,持证即入岗”的培养模式,贯通工程师职称与任职资格、技术岗位通道,打通卓越工程师培养“最后一公里”。
结合具体就业情况来看,哈工程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仍保持94%以上的高位优势,43%以上的毕业生投身国防科工领域;75%的毕业生参与工业化、信息化、国防现代化建设;47%以上的毕业生同世界及中国500强企业签约。尤其是国防科工领域,五年来共计录用9221名哈工程毕业生,中船集团作为该校长期合作伙伴,累计录取超1600名毕业生;航空工业、中国电科、中国航天科工等央企录用人数也都在500人以上。
如果说“职称贯通”是培养卓越工程师、推动就业质量提升的 “制度保障”,那么“三题合一” 则是内容核心,哈工程将国家战略需求、企业技术难题与学生毕业课题三者深度绑定,依托其 “三海一核”优势办学领域,不断拓宽校企联合培养工程人才的范围。
至今,哈工程已经与44家央企建立 “项目制贯穿式培养”,企业一线的关键核心技术难题,转化为校企联合攻关课题;学生的毕业选题,必须紧扣这些真实课题,且成果需通过企业实践验证。为了让培养更贴近产业前沿,哈工程还聘请600余名企业首席科学家、大国工匠担任导师,与校内团队共同设计培养方案。大批毕业生最终成长为船舶、核能、海军装备领域的技术精英。
卓越工程师的培养,既要扎根高校的理论沃土,更要深植产业的实践土壤。唯有让人才培养与国家战略同频、与产业发展共振,才能为科技强国、制造强国锻造出源源不断的“硬核力量”。推荐理科成绩优秀,且有意走上工程师道路的同学重点关注哈尔滨工程大学。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