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球化妆品原料行业正在经历一场静默却深刻的革命。
《中国化妆品》杂志|孙笑笑
在全球化妆品行业快速变革的背景下,原料作为产业链的上游核心,其技术路线、区域偏好与供应链格局正发生深刻变化。
据柯莱恩(Kline&Company)2024&2025发布的数据,未来五年,全球化妆品原料市场预计将继续保持增长,但增长动力与速度将呈现显著的区域不平衡。基础原料方面,印度、非洲和中国预计将成为增速最快的市场,主要推动力包括人口增长、可支配收入提升、个人护理意识增强及电商渠道扩展;欧美等成熟市场增速相对温和。活性成分领域,印度、中国和巴西增长潜力最大,印度得益于人口红利和购买力提升,中国则受到政策对生物技术产业的支持及消费升级趋势的推动。
近日,柯莱恩(Kline&Company)咨询顾问杜东泽在2025PCHi个人护理用品化妆品行业领袖峰会主论坛上,发表了题为“解码全球化妆品原料市场:趋势、差异与增长潜力”的主题演讲,从全球视野分析了化妆品原料市场的现状与发展趋势。《中国化妆品》杂志也对其进行了独家采访。
![]()
柯莱恩(Kline&Company)咨询顾问
杜东泽
![]()
消费、产业、政策共塑格局
中国生物技术寻求破局
中国成分“出海”需补齐两大短板:一是“故事营销”,需强化东方文化内核(如千年草本护肤传统);二是“科学认证”,需通过扎实的临床数据证明功效与安全性,才能让“中国特色原料”真正走向全球。
当前,全球化妆品原料的技术选择早已形成鲜明的“区域标签”,这种分化并非单一因素驱动,而是消费需求、产业基础与政策导向共同作用的结果。
柯莱恩(Kline&Company)2024&2025发布的数据显示,欧美市场基础原料在护肤、护发、口腔等应用领域分布均衡,活性成分以植物提取(植提)和化学合成为主;中国市场则高度聚焦生物技术类活性成分;日本市场因地理特性,对海洋成分的偏好尤为突出。
“欧美市场推崇天然有机概念,素食主义、动物保护等思潮推动植物提取物的广泛应用;日本作为岛国,善于利用海洋资源,其护肤理念强调精细与维稳,与海洋成分的修护特性高度吻合;而中国消费者对安全性的高度关注,推动了生物技术的发展。”杜东泽表示,这是消费偏好、技术标准、产业基础、资源禀赋和政策支持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技术路径的分化不是单一因素所能解释的,它是一个生态系统共同作用的结果。”
杜东泽进一步补充,中国政府将生物基技术列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加以扶持,这也从政策层面加速了中国在生物技术和中草药现代化方面的独特优势形成。
具体来看,中国消费者对原料安全性的高度关注,让“与人体细胞结构相似”的生物活性成分成为首选 ——透明质酸、神经酰胺、依克多因等源于人体细胞的成分,因能补充或增强生理功能、安全性高,成为本土品牌的核心卖点;另一方面,生物技术(尤其是生物基产业)被纳入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政策扶持加速了技术落地,例如华熙生物等企业在大规模生物发酵领域的突破,正是政策与市场共振的结果。
而反观欧美市场,则是通过“技术标准+专利壁垒”构建了较高的市场门槛。柯莱恩(Kline&Company)指出,欧美对产品安全性、可靠性的严苛要求,叠加工艺、配方、成分研发的专利保护网,让其他区域短期内难以超越。
而中国生物技术的“破局点”,除了持续提升技术纯度,还需解决中医药成分的“出海”难题。比如报告显示,银耳、白芍等中医药成分虽受“纯净美容”推动,但国际市场认知模糊,多数国际品牌仅宣称其“有效植提”身份,而非“中国中药成分”。
对此,杜东泽表示中国成分“出海”需补齐两大短板:一是“故事营销”,需强化东方文化内核(如千年草本护肤传统);二是“科学认证”,需通过扎实的临床数据证明功效与安全性,才能让“中国特色原料”真正走向全球。
![]()
从短期成本驱动到长期技术升级
竞争力实现质变
中国原料供应商的竞争力已不再是单一价格,而是技术达标后的“性价比+稳定性”。
柯莱恩(Kline&Company)2024&2025发布的数据显示,2023年全球50%的化妆品企业更积极地更换供应商,其中选择中国供应商的比例显著提升,且这一趋势在营业额超1亿美元的大型企业、品牌商及欧洲市场中更为突出。
回溯疫情前后的供应链逻辑,中国供应商的角色已发生根本转变。杜东泽谈到:“疫情前亚洲供应链的核心优势仍集中在价格——即便部分原料纯度略逊于国际水平,较低的成本仍能吸引采购方;但疫情后,多重因素推动中国供应链价值升级”。
背后的原因其一是技术能力快速提升,不仅原料纯度达标,生物活性成分的稳定性也达到国际标准;其二,欧洲能源危机导致当地生产成本飙升,而中国生产端的能源供应与产业链完整性更具稳定性;其三,中国生物制造业的战略地位明确,政策持续扶持下,产能与技术迭代速度远超其他新兴市场。
从短期看,欧洲成本压力确实加速了企业向中国供应链转移的步伐;但从长期维度上看,技术升级才是中国供应链巩固优势的核心。
杜东泽谈道:“中国原料供应商的竞争力已不再是单一价格,而是技术达标后的‘性价比+稳定性’”。
这种优势不仅体现在基础原料(如表面活性剂、润肤剂),更延伸至高附加值的活性成分(如生物技术衍生成分)。此外,中国供应链的“稳定性”在全球不确定性加剧的背景下更具吸引力,相比欧洲受能源、地缘政治影响的生产波动,中国的产能保障能力成为品牌商的重要考量。
![]()
环保与成本性能的平衡:分层次、分阶段
整体来看,在前沿技术量产中突破瓶颈、在可持续发展中平衡成本与性能,将是决定未来竞争力的核心命题。
尽管目前“可持续性”已成为行业关键趋势,但现实挑战依然严峻:基础原料中石化衍生成分(如聚合物、表面活性剂)仍占主导,而替代原料面临“成本高、性能不匹配”的双重约束。
在环保诉求与成本/性能之间如何找到平衡,杜东泽表示,行业的平衡策略并非“一刀切”,而是“分市场定位、分阶段推进”,核心逻辑是先解决肤感与安全,再逐步优化成本。
比如高端产品与中低端产品采取差异化路径。高端产品率先承担“环保试错成本”——在新品研发中主动规避石油基成分,转向可降解、非石油基原料。
实际上,现在部分高端护肤品牌已采用植物来源成分替代传统石化类成分,即便原料成本上涨,仍能通过品牌溢价消化。
此外,杜东泽还建议品牌可以主动寻找适配性强的过渡型原材料。“比如现在很多成分,虽然本质是碳基成分,但部分碳链来自天然来源,其余碳链则来自石油有机来源,属于天然与石化来源的混合成分。”
她进一步说明,这类成分能替代一部分传统碳基原料,对品牌优化整体碳循环有实际帮助。像GTL(天然气制油)这类成分也值得关注,它们虽源自石油基,但具备出色的可降解性,同样是符合可持续需求的过渡选择。
整体来看,在前沿技术量产中突破瓶颈、在可持续发展中平衡成本与性能,将是决定未来竞争力的核心命题——唯有以技术为根基、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才能在这场结构性变革中占据主动。
2025年的全球化妆品原料市场,正处于“区域格局重塑、技术路径迭代、供应链价值升级”的关键期。对于中国而言,既有生物技术突破带来的“技术破局” 机遇,也有供应链升级带来的“全球采购话语权”提升,更需应对中医药成分出海与可持续发展的挑战。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