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网络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请悉知。
炸开皇陵的那一声巨响,不是普通的爆破声,那是一个时代的遮羞布被撕开了个大口子。
孙殿英,那年带着兵马冲进清东陵,名义上是剿匪,实则全副武装来搞一票大的。
他不是偷偷摸摸地挖,是真正地炸,堂而皇之地把陵门轰开,把乾隆、慈禧的宝贝一扫而空。
这事儿放到今天,都还让人倒吸凉气。
他动手那一刻,马兰峪整个地段被封得死死的,连只麻雀都飞不出来。
炸药点燃,石板飞溅,烟尘四起,棺椁打开,金银珠宝堆得能遮住人。
慈禧口中那颗翠玉大的离谱,夜明珠照得地宫都泛光。
他把这些都装车拉走,眼睛也不眨一下。
事后舆论炸锅,骂声一片,可他早安排好了,拿出一部分宝物打点上面的人,一个个都笑着收下了“心意”。
孙殿英不是一时冲动,他从小就不是个安分的,他的故事得从头说起。
小时候他不爱读书,打架、逃课、偷鸡摸狗是常事。
有一次给老师骂了几句,转头晚上就去把那私塾点了火。
村里人知道是他干的,但没人敢吭声。
他家也拿他没辙,干脆撒手不管。
再后来,他混上了赌场,动不动就耍赖抢筹码。
等到他二十多岁那会儿,已经跟豫西的土匪张治公混到一起,干起了偷库银、贩军火的勾当。
他胆子大,脑子也活,干起事来手脚利索。
几年下来,手底下聚了一帮人,成了地头蛇。
可他也知道,这当土匪不是长久事儿,风头一过,说不定就要命。
他转得快,开始投军阀,先跟了河南那边的丁香玲,打了一仗后表现得像条猛虎,被提拔得不轻。
后来又跳槽到刘镇华麾下,带人夜袭敌营,把差点断粮的部队救了出来,官升得飞快。
再后来,他又投奔张宗昌,那场战斗打得乱七八糟,张宗昌部队被打得四散,他却硬是把人马重新整起来,挽回了场面。
张宗昌当时喝醉了拍着他肩膀说他有出息,他只笑了笑,没说话。
其实他心里早盘算好,什么军阀、什么兄弟,全是暂时的。
他要的,不只是眼前这点地盘。
盗东陵那年,他已经不是个普通军人,而是有实权的将官。
他看准了时机,也看准了局势乱得没人管他。
他那次动手,等于是把清朝最后一点体面给扒拉掉了,把皇家祖坟翻了个底朝天。
可他也知道,这种事干一回,就得防人一辈子。
他用手里那些宝物,四处打点,硬是没让人动他一下。
但他这事一出,臭名就在那了,满大街的报纸都在骂他,东陵大盗这几个字,贴在他身上撕都撕不掉。
更麻烦的是,他的家人也跟着遭了殃,尤其是他儿子。
孙天义,就是他儿子,出生那年,孙殿英的名声已经传遍城里城外。
别人家的孩子玩泥巴,他家的孩子听的是“你爸是盗墓贼”。
邻居背后议论,学校同学指指点点。
他小时候常常不说话,自己一个人坐着看书。
他知道,嘴上说再多也没用,别人认你的,是你是谁,不是你说你是谁。
他死盯着书本,从小学读到大学,硬是考上了辅仁大学,后来又成了西安外国语学院的教授。
他不跟人提父亲的事,也不躲着,别人提起,他就点头不吭声。
他靠自己的成绩和本事,一步步往前走。
1959年,他去了趟黄帝陵,那一趟,把他整个人生的方向都给拐了。
那地方当时破败得不成样子,杂草长得比人高,没人看管,也没人修缮。
他站在那儿看了很久,心里像压了块石头。
回来后他就开始琢磨,历史文化不能这么没人管。
他一边教书,一边搞文化保护,后来被任命为黄帝陵基金会会长。
他不靠关系,不靠背景,靠的是一天一天地跑资金、找人修缮。
他四处宣传黄帝陵的重要性,不厌其烦地给人讲历史,讲得口干舌燥。
几年后,黄帝陵面貌焕然一新,成了国家重点保护文物。
这事做下来,别人再提起孙天义,谁也不会再盯着他父亲骂。
他用几十年的努力,把孙家那个破掉的招牌一点点擦干净了。
他没为自己争名,也没为父亲洗白,他做的,只是守住了一个文化人的底线。
孙殿英后来没落,也没再掀起什么浪花。
孙天义一直干到老,黄帝陵修好了以后,他又开始着手其他工程。
有人说他是为了赎罪,也有人说他是为了正名,他从来没解释,也没反驳。
哪怕别人问他怎么看他父亲,他也只说:“我走我自己的路。
参考资料:
《民国军阀实录》中国社会出版社
《清东陵大劫案》国家文物局档案
《黄帝陵修缮纪事》陕西省文物保护中心
《孙天义口述历史》西安外国语学院校史馆记录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