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网络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请悉知。
他身上有二十八块弹片,骨灰盒一打开,家属愣住了。
不是说他打过仗,而是这东西,他带了大半辈子,活着的时候一句不提。
谁能想到,一个从17岁就扛枪的老兵,最后在南京安安静静地走了,连军衔都没升上去,45岁早早离了休,却休养了整整四十五年。
刘竹溪,这个名字在档案馆里翻得着,在烈士纪念园也能找到,年轻人不一定知道,但老兵一听,多少都点个头。
他不是那种天生就爱出风头的人,反倒从小就知道怎么往后站。1920年生在北京,小时候家里搬回山东老家,滨县一个叫刘六村的地方,说白了就是靠天吃饭的庄稼地,日子紧巴巴,人也实诚。
1937年春天还没过去,他就扛起枪了。
别看那时候才17岁,敢在胶济铁路上动手,带着一伙警员起义,硬是把鲁东的抗战火给点着了。
这事当时闹得挺大,地方上都知道这个小伙子胆子不小。
他不是那种一头热血就往前冲的人,做事带脑子。
那年北方学生逃难逃到山东,车站一堆人没吃没喝,地方军阀光顾着自己,根本不管。
刘竹溪看不过去,拉着人去捐钱捐衣服,自己兜里的五块银元一分不留,母亲给他带的毛衣也脱了给人。
他那时候还不是党员,但那股劲,就是认准了一个理儿,谁也拦不住。
打仗这事,刚上战场他也被人看轻过。1939年调到三支队当副指导员,战士们一看这人白白净净,心里都犯嘀咕。
可刘竹溪不说废话,直接带队打仗,干净利落,几次下来,没人再敢小瞧他。
1942年那一仗,硬是从黄河口出发,带着七十来号人穿过敌人封锁沟,进了敌后,三县边上扎下根。
那会儿日军天天“扫荡”,可这支队伍硬是在沾化、利津、滨县一带站稳了脚跟,不光打仗,还建根据地,带老百姓搞抗日。
人少枪少,可刘竹溪会用人,懂地形,打得鬼子一愣一愣的。
战功不是靠嘴说的。
后来打蒲滨战役,他带人从城头杀到村头,连伪县长的老窝都给端了。
德州、济阳、邹平、莱芜这些地方,他都带兵打过,身上伤没少受,战役一场接一场,硬是没掉队。
最狠的一次是济南战役,那年他右下颌被弹片炸得碎裂,连牙齿都飞了七颗。
人倒地上说不了话,拿石头在地上写字指挥部队。
人还没送下去,就昏过去了。
等清醒过来,脸缝了,牙没了,话说不清了,可人又回了前线,淮海、渡江、上海、福州,他一样不少地跟着走。
建国以后,他当过炮兵副军长、一级射击场主任,干活踏实,没啥花头。
可问题出在身体。
他身上的伤太多了,评上了二等甲级残疾,军衔卡在上校,往上升不了。1965年,45岁的刘竹溪离了休,成了全国最年轻的休养干部之一。
别人是干不动了才退,他是被身体逼着退。
离休以后,他不爱说话,也不愿抛头露面。
很多人不知道他干过啥,有些老战友说,他最怕别人问他身上的伤,说完就不吭声了。
可他每年还坚持写材料,给后来的兵讲战斗经验,讲怎么带兵,怎么布阵。
打仗他是老手,养伤他也有一套,休养了四十五年,没给国家添麻烦。
2010年,他在南京走的。
骨灰火化完,子女去领,发现骨灰里有弹片,大大小小的加起来整整二十八块。
医生说,这些年一直在他身体里,根本取不出来。
他没吭过一声,连身体检查都没提过这事。
这人就这样,打仗拼命,离休安静。
说白了,一辈子没争过名,没抢过利,干的都是实在事。
不是所有英雄都站在聚光灯下,有的人,就是在角落里把命拼出去,然后悄悄活着,不说一句。
- 参考资料:
- 《渤海革命老区纪念园·刘竹溪烈士档案》
- 人民网·历史频道《二十八块弹片的忠诚》
- 滨州网《百年党史·滨州英杰:刘竹溪》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