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廷弼(1569年~1625年),字飞白,亦作飞百、非百,号芝冈,汉族,湖广江夏(今湖北省武汉市江夏区)人,明朝末年杰出的将领、军事家。熊廷弼有胆略,知兵事,且善射。少时家境贫寒,放牛读书,刻苦强记。
《明史·熊廷弼传》中说他“才华笼盖一时,盛气凌厉一世,揭辩纷纷,导致众怒,共起杀机。”这段话是说熊廷弼这个人非常有才华,但是性情刚直,脾气不太好,周围的人都不喜欢他,想把他给铲除。这多少也印证了熊廷弼后来的悲惨命运。
![]()
熊廷弼
初入仕途
熊廷弼出身贫寒,少时过着耕读的艰苦生活。但他天资聪颖,刻苦好学,二十八岁考中了乡试第一名解元,第二年高中进士,从此正式步入仕途,任为北直隶保定府推官、监察御史。熊廷弼为官清正廉明、刚正不阿。万历三十六年(1608年)授右副都御史,巡按辽东。
辽东,属于明朝东北地区的奴儿干都指挥使司,当时的这片土地活跃着三个大的部落:建州女真、海西女真和野人女真。其中势力最强大的建州女真正在迅速崛起,他们的大汗努尔哈赤最终统一了女真各部,努尔哈赤也正是将来清王朝的奠基者。与此同时,漠北蒙古的喀尔喀和漠南蒙古等部,虽然实力不如大明和女真,但也时而侵扰地方,战和不断。
巡按辽东的熊廷弼首先彻查了时任总兵官的李成梁和巡抚赵楫。就“弃地八百里”之事弹劾二人。擅自弃地八百里,放弃了自万历初年开拓的宽甸六堡(今辽宁丹东),将当地六万四千多户的百姓迁回内地。
当时的李成梁已经是八十二岁的高龄了,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说早已是退休的老年人了。他曾在辽东镇守数十年,威望甚高。虽说李成梁戍边有功,但也曾因虚报战功、奢靡无度遭到弹劾罢了官,随后在他七十几岁的时候又被朝廷返聘回到辽东,长子李如松战死边疆,加上自己年事已高也变得有些胆小怕事了,这一回又因弃地的事情在朝中引起了轩然大波。熊廷弼上书:“献地不止弃地,通虏不止啖虏。”意为李成梁有弃城失地、私通外敌等诸多罪状。李成梁的解释是:“弃地只是一个计谋,以此为饵来诱使努尔哈赤。”这番辩解,显然是苍白无力的。其实,当时的李成梁已经让朝廷对他不放心了,而熊廷弼对他的弹劾,正好给了朝廷一个再次追责李成梁的理由。虽然李成梁幸免死罪,但最终被罢官回家养老去了。
这样一来,熊廷弼“挤走”了李成梁。
![]()
李成梁
内忧外患
明末时期,朝政日趋凋敝,边患不断,党争不止。像东林党、浙党、楚党、齐党、阉党等党派林立,这些党派中人为了各自的权益相互弹劾、攻讦。
显然,以熊廷弼豁达的为人和刚直的性情,是不屑于融入这些儒生士大夫们的党派斗争之中,而是更务实的把目光投在了辽东这个动荡的边疆。
辽东戍边数年,熊廷弼非常清醒的认为,女真才是真正威胁大明安定的势力,其势要远大于蒙古各部。他说,蒙古虽强盛,却不过抢掠财物,并无远志;而建州女真,志在我土地。因此,熊廷弼在辽东专注屯田、练兵、筑堡,与民休息、严整军纪,大大改善了辽东的风气,使得雄才大略、不可一世的努尔哈赤也不敢轻易来犯。
万历三十九年(1611年),熊廷弼三年任期满,回朝述职,改任南直隶督学。在任期间如往日治军一般公正严明,后因东林党的弹劾,说他“所拔皆名士,所进皆寒微,所黜皆是乡绅津要子弟,而东林弟子居多。”得罪了东林党人,再加上熊廷弼在任期间棒打生员致死一事,与巡按御史荆养智相互在奏章中攻讦对方,被东林党抓住了把柄。荆养智辞官,熊廷弼被罢官回家,等候核查。
再度启用
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此时已经建立了后金政权的努尔哈赤趁机在辽东发动战争,史称“萨尔浒之战”。辽东经略杨镐指挥的十二万大军惨败,从此明朝元气大伤,在辽东失去优势,不得不进入由攻为守的被动局面。
![]()
萨尔浒之战形势图
战后,朝廷不得不转变策略,又想起了赋闲数年的熊廷弼。遂擢升熊廷弼为兵部右侍郎兼右佥都御史,代替杨镐经略辽东。熊廷弼也是一腔报国热血,再次走马赴任。然而辽东的局势却是一塌糊涂,开原、铁岭等地失守、军心涣散。于是朝廷授予他尚方宝剑,可先斩后奏。
熊廷弼到了辽东后,大力整饬军纪、安定人心,并处决了贪赃枉法、临阵脱逃的官吏。后又请求朝廷调拨粮草及军需物资,亲自率军加固城防,巡视辽东各镇。熊廷弼的军事能力确实可圈可点,他明白,大明兵卒虽多,但大多缺乏训练,凝聚力不足,如同一盘散沙;后金人数虽不如我军,但训练有素,战斗作风硬朗,擅长野战,但不擅于攻坚。于是熊廷弼扬长避短,加强防御工事、置办火器、勤于练兵。就这样,辽东的局面稍稍得到了缓和。
党争牵累
泰昌元年(1620年),明神宗万历皇帝驾崩,明光宗泰昌皇帝登基。然而不到一个月,泰昌皇帝又驾崩了,明熹宗天启皇帝继位。短短一个月,两位皇帝相继驾崩,大明王朝的根本开始动摇了,朝廷之中各党派之间的斗争愈演愈烈,远在辽东的熊廷弼也未能置身事外。
![]()
明熹宗朱由校
在浙党中,时任给事中的姚宗文,曾经因为求官的事情找过熊廷弼帮忙,但熊廷弼没有理会他,因此一直怀恨在心;在兵部任事的刘国缙曾因募兵不力的事情遭熊廷弼弹劾,因此也对他颇有不满,于是,姚宗文、刘国缙、冯三元、魏应嘉等人上书弹劾熊廷弼,说他隐瞒战败不报,向朝廷要兵要粮却又坚守不战,还倚仗着尚方宝剑的权利作威作福。熊廷弼本身也是个急脾气,听说朝廷对他议论纷纷,他十分恼怒,心想我在前线奋力坚守,这些人却在背后对我恶语相向。于是熊廷弼上表为自己辩白,他说:“辽地现已转危为安,为臣却要由生向死了。”熊廷弼上交了尚方宝剑,请求朝廷罢免自己,朝廷批准了,随后派袁应泰接替了他。就这样,再次出任辽东仅仅一年的熊廷弼因党争的波及,又回家了。
三任辽东
相比在军事方面才能出众的熊廷弼,袁应泰可谓是绣花枕头一个。所以在他上任短短几个月的时间里,就被努尔哈赤找到了突破点。曾经在熊廷弼驻守下固若金汤的辽东,也被努尔哈赤逐个击破,袁应泰手足无措,阵脚大乱。后方的朝廷呢,不断向他施压要求速战速决。于是袁应泰主动出击,被后金打得大败。袁应泰接连丢了沈阳、辽阳等重要城池,只能带领军心涣散的溃军退守到了辽河以西。深感大势已去的袁应泰畏罪自杀,而辽地的烂摊子再次甩到了朝廷的手上。
此时的辽东大部已经失陷,可以说是岌岌可危,朝廷震惊,却无有对策。内阁大臣刘一燝说:“廷弼守辽一年,敌酋都不能得志进取。假使廷弼还在辽的话,也不至于是现在这样。”御史江秉谦也上书追叙熊廷弼以前防守辽地的功劳。天启元年(1621年),明熹宗决定,追究之前弹劾熊廷弼的所有官员,统统降职处分,并下诏熊廷弼官复原职,领兵部尚书兼右副都御史镇守山海关,经略辽东军务。又命王化贞为巡抚,镇守广宁(今辽宁锦州北镇)。
战守不和
王化贞是什么人呢?口里虽有千言,胸中实无一策,是个夸夸其谈的庸碌之辈,同时王化贞又是站在东林党这边的。当时的兵部侍郎张鹤鸣非常器重王化贞,十分排挤熊廷弼。这样一来,无疑就是在用王化贞来掣肘熊廷弼。熊廷弼虽说镇守山海关,可手中仅有区区五千人,虽有经略之名而无实,而十三万(一说十四万)重兵全驻守在广宁。当时,王化贞的麾下毛文龙取得镇江大捷(今丹东),朝廷为之大喜,王化贞上表吹嘘,然后主张乘胜追击,说:“敌人放弃辽阳不加守备,河东失陷地区的将士日夜盼望官军开到,就抓了敌将来投降。而西部的虎墩兔、炒花都愿意以兵助我。敌人驻守海州的兵力不过两千人,河上只辽地士兵三千人而已。如果派军队悄悄过去夜袭,势在必克。南防的敌军得知辽阳失守一定北归,我军凭借险要的地势来打击他们惰归的军队,可以一举歼灭。”
然而熊廷弼提出主张防御,广宁为要,并提醒王化贞,不可轻敌,蒙古人和投降后金的李永芳你不能相信他们。天津加上登、莱二州可以相互策应,然后联合朝鲜在后方为援。王化贞不听,屡次出兵,还上书朝廷夸下海口说八月份就能送来捷报。然而到了十月份,河面结冰,广宁的百姓认为后金一定会渡过河过来,纷纷想逃出广宁,军心也随之大乱。张鹤鸣又上表给明熹宗,要求熊廷弼出关到广宁右屯卫。无可奈何,迫于朝廷的压力熊廷弼星夜兼程赶到右屯,在镇武、西平、闾阳等城堡分派重兵严防死守,又重申他的命令说:“敌人来时,跨出镇武一步的,文武将吏都有杀无赦。敌人到达广宁而镇武、闾阳不出兵夹攻,敌人抢劫右屯饷道而三路兵马不救援的,罪也相同。”
这个时候,王化贞再次不合时宜地轻敌冒进突袭海州(今辽宁海城),结果败退回来。熊廷弼上表,说:“王化贞不听劝,屡进屡退,敌人只怕早就看出端倪了。希望陛下明示于他,对自己的行为慎重一些,莫叫敌人嘲笑。”王化贞得知后很不高兴,于是上表朝廷请求给他增兵六万,辽东一举可平。当时叶向高再次出任内阁首辅,他是王化贞的老师,自然是站在王化贞这边支持他的。熊廷弼的倔脾气也上来了,说:“那就请朝廷按他说的办吧!应及早罢掉我的官以便于鼓舞士气!”
这样一来你一句我一句,朝廷都知道经略与巡抚二人不和,迟早会误边疆大事。当时东林党多人建议,任张鹤鸣为兵部尚书,裁撤熊廷弼。张鹤鸣和叶向高是站在王化贞这边的,于是拉拢他们身边的人一致向朝廷上书,说熊廷弼嫉贤妒能、贻误战机,如不罢免会给边事增加祸患。没过多久,后金来犯西平堡,王化贞轻信中军孙得功的计策令兵士倾巢而出,正月二十二日,在平阳桥遭遇后金。初一交锋,孙得功就率领副将投降了,祖大寿也往觉华岛逃去。将士死伤无数,广宁失守,王化贞仓皇逃命。熊廷弼当时正驻守在闾阳,准备派兵前往增援,一下撞见逃命的王化贞,嘲笑他:“六万兵就能荡平敌人,结果如何呢?”
王化贞羞愤不已,提出驻守宁远和前屯以抵御后金,熊廷弼表示:“来不及了,现在只有保护百姓入关去。”于是熊廷弼下令烧毁所有物资,护送百姓入关,最后留给后金的只是一座空城。
![]()
广宁之战形势图
含冤被杀
得知广宁失守,朝廷震惊。张鹤鸣坐立不安,他也意识到了是自己用人失察,于是想把黑锅甩给熊廷弼。
天启二年(1622年),朝廷逮捕熊廷弼和王化贞,罢官下狱。经三司会审(刑部、都察院、大理寺),熊廷弼、王化贞下狱,后被判处死刑。
在狱中,熊廷弼托人向朝廷官员请求缓期执行,并许诺拿出四万两黄金来。阉党的首领魏忠贤得知后答应了,但熊廷弼中途变卦。魏忠贤大怒,请求对熊廷弼立刻执行死刑。当时阉党正在大力打击东林党,以“东林六君子”为首的杨涟、左光斗等东林党人遭到清算。魏忠贤又污蔑熊廷弼是楚党人士(熊廷弼是湖广人,因此被动的划分到了楚党这一派),受到牵连,他的好友及同乡很多遭到贬官、处死。魏忠贤还说熊廷弼曾经贿赂杨涟,阉党派的其他人物也纷纷出来推波助澜,诬陷熊廷弼贪污军饷百万两。冯铨更是拿出了一本以熊廷弼之名刊行于市的伪作《绣像辽东传》呈于明熹宗,在书中着重粉饰自己在辽地的战功,对朝廷大肆的诽谤和指责。声称没有他,辽地怎么能守得住?
![]()
魏忠贤
欲加之罪,何患无辞?明熹宗看后大怒,于天启五年(1625年)八月将熊廷弼斩首街市。行刑之前,熊廷弼请刑官将自己挂在胸前的布袋解开,里面是他的无罪书,请求转交给皇帝,随后引颈就戮,终年五十六岁。熊廷弼死后,尸身示众三日,并将他的首级传到北方九处军镇示众。
熊廷弼死了还不算完,清算了东林党人的魏忠贤又矫诏抄了熊廷弼的家。熊廷弼家境贫寒,又是个清廉的人,家里哪有值钱的东西?贪污之事更是无稽之谈。熊廷弼的妻子受到羞辱,长子熊兆珪也被迫自杀。
三年后,崇祯二年(1628年),朝内有忠臣上书为熊廷弼平反。崇祯帝刚开始是不同意的,后来因为舆论的压力,崇祯帝下诏:“许其子持头归葬。”然后给熊廷弼上了个谥号“襄愍”。熊廷弼始得昭雪。
清乾隆皇帝仰其英德,称赞熊廷弼:“材优干济,所上封事多剀切”,“晓畅军事,为明代巨擘”,亲为批识云:“观至此为之动心欲泪;而彼之君若不闻,明欲不亡得乎?”下诏启用熊廷弼五世孙,在江夏修贤乡建享堂,于纸坊广坊修祠墓,立碑塑像。民国时,政府在武昌定“熊廷弼路”,现今仍在。后世将熊廷弼、孙承宗、袁崇焕称为“辽东三杰”。
而当年和熊廷弼一起被判死刑的王化贞,因清算东林党之时倒向了阉党,所以多活了几年。直到后来崇祯帝继位消灭了阉党之后,在崇祯五年(1632年)处死了王化贞。
熊廷弼的死,无疑对明末紧张的局势更增添了几分黑暗。到后来继任又被罢免的孙承宗、而后被崇祯皇帝凌迟处死的袁崇焕。
崇祯十七年(1644年)大明王朝土崩瓦解,这一天终究是来了,大明的江山再也守不住了。
熊廷弼终其一生都在守卫自己的国家,只可惜他没有战死在边疆马革裹尸还,而是身首异处,成了朝廷党派斗争的牺牲品,死在了朝廷的内耗、死在了皇帝的猜忌之中。
![]()
熊廷弼墓园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