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转眼,俄乌这场仗已经打了快三年,一千多个日夜了。当初不少人以为会是又一场“闪电战”,没想到硬生生打成了一场消耗空前的“绞肉机”。
仗打到这个份上,不光前线士兵筋疲力尽,后方各国的算盘珠子也是打得噼啪响,越来越多人开始回过味来,发现账本有点不对了。
最近西方媒体上出现一种声音,发现中国在冲突爆发初期定下的“中立”调子,看似低调,却可能是一着看到了三年后的高明棋步。
我们先看看这一千多天打出了什么结果。战场陷入僵局,变成了一场比拼谁的血更厚、谁的家底更扎实的残酷消耗战。乌克兰背后有整个北约的武器库在输血,而俄罗斯则在靠苏联老家底和全力开动的军工体系硬撑。
表面上看是俄乌在打,实际上牵动了全球。欧洲首当其冲,能源价格飙涨,通货膨胀压得老百姓喘不过气,几十年来安逸的日子被彻底打破,战略自主成了一句空话,只能更紧地抱住美国大腿。
美国军火商和能源商赚得盆满钵满,但巨大的援助开支也让国内吵翻了天。可以说,除了美国的部分利益集团,参战方和深度卷入的欧洲,没有一个不是“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甚至是“自损一千二”。
回过头看,在冲突爆发初期,中国的选择非常清晰:保持中立,呼吁和平谈判,反对单边制裁,同时强调要尊重各国主权和安全关切。这套组合拳,在当时还被某些西方舆论抨击为“骑墙”、“模糊”。但现在看,这步棋走得是稳当且有远见。
第一,守住了道义和利益的平衡。我们没跟着西方去煽风点火、递刀子,坚持劝和促谈,这站在了历史正确的一边,维护了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也赢得了广大发展中国家和国际社会沉默多数的理解。
同时,我们也没把自己绑上任何一方的战车,最大程度上保护了自身的巨大经济利益,保证了能源和粮食进口的稳定,避免了像欧洲那样被割韭菜。
第二,战略主动权牢牢在握。不下场,就意味着超然。我们没有像欧洲一样被战争裹挟,陷入安全焦虑和经济困境的双重泥潭。
我们可以从容地与俄、乌双方都保持必要的关系,未来任何和谈进程中,中国都是一个不可或缺、能说上话的关键调解方。这种独特的地位,那些深度介入的国家早已失去。
第三,让世界看懂了“中国逻辑”。我们反复强调“安全不可分割”,反对北约无限东扩。当时很多人听不进去。现在仗打久了,越来越多的欧洲智库和媒体开始反思:是不是当初的步步紧逼,才最终引爆了这个火药桶?
虽然西方官方不会承认,但这种反思本身,就证明了中国一直倡导的“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不是空话,而是解决欧洲乃至全球安全困境的真正出路。
俄乌战争一千天,像一面镜子,照出了谁的策略是应激反应,谁的战略是深思熟虑。中国的“中立”,不是怯懦,而是基于自身国情和长远利益的最大理性;不是投机,而是在乱局中保持定力、为和平保留火种的大国担当。
现在各国觉察到的“不对劲”,正是对那种拱火浇油、阵营对抗模式的失望和反思。而一开始中国的选择,在这场残酷的耐力测试中,经受住了考验,被证明是维护自身利益、稳定全球局势的最优解。这步棋,看得远,走得稳,确实没错。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