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不我晚上干脆不吃饭了,看大家说这样血糖和体重都能降下来。”——这是老郑刚退休时常挂在嘴边的话。他61岁,个儿不高,肚子有点圆,体检单上空腹血糖6.8 mmol/L,体重比健康范围重了两圈,医生直言再拖下去风险就高了。但即便明知要控制饮食,老郑实际执行起来总觉得晚上忍一忍特别难。直到有一回,儿子无意中说了句:你看邻居老李,半年没吃晚饭,精神头倒比以前更足。这让老郑动了心:不如自己试试,每天晚饭后就不吃东西,只喝点白水饿到天亮。半年过去后,老郑的体重和血糖真的“大变样”了吗?这么饿肚子真的值得推荐吗?其实很多中老年人也在纠结,要不要效仿下这个法子。不着急下结论,咱们一起来看。
在坚持“饿肚子,不吃晚饭”6个月后,老郑发生了什么?
初听“晚饭以后不进食”,不少人会觉得有点极端,但不可否认,这样的做法不仅覆盖了中老年减肥圈,也在部分糖友之间悄然流行。老郑起初也不信,饿肚子真能改善高血糖?但浏览朋友群、短视频后他发现还真有人反映,连续坚持几个月后空腹血糖降了、体重轻了,有的人6个月能瘦8-10公斤,有的人空腹血糖从7点多掉到5点多。“要是真的这么灵,那还吃啥药?”他暗下决心,每晚6点以后只喝白水,啥也不沾。
头一个月,体重下降不算明显,他时常嘴里发淡,精神也有点起伏。但很快,到了第三个月,肚子确实小了一圈,衣服松了,人显得轻快了许多。第六个月体检,医生把报告单递过来:“空腹血糖已经降到5.7 mmol/L,体重少了12斤,三酰甘油也平稳多了。”老郑暗自庆幸,没白坚持。但医生也特别提醒:这个方法,好处有,但不是所有人都适合!
为什么“晚饭不吃”能带来这么大变化?医生这样解释
避免晚饭,核心是让身体处于较长时间的空腹,有点像现在流行的“间歇性断食”。这种方式为何能影响体重和血糖?医生给出了4个关键理由:
能量摄入减少:晚上人的活动量变小,吃得多很容易转化成脂肪,但少吃一顿,每天至少减少20%-30%的热量摄入,长期下来体重自然下降。
改善胰岛素敏感性:间歇性断食能让胰岛β细胞得到“休息”机会,降低胰岛素抵抗,很多研究证实这对血糖有利,比如《中国糖尿病杂志》数据显示,部分肥胖人群采用这种方式后三个月,空腹血糖平均下降0.9mmol/L。
夜间血糖更平稳:晚饭不进主食和高糖食物,就没有夜里血糖大幅波动的风险,天亮时空腹血糖会比以前更平稳。
代谢功能提升:大部分人体内的脂肪、胆固醇在夜间代谢。晚上断食,夜间脂肪燃烧率加快,对减肥和改善脂肪肝有一定帮助。
但医生也提醒,饿肚子不代表绝对健康,尤其是对年纪大、基础病多的人,盲目不吃晚餐容易出现营养不良、低血糖、基础代谢下降等隐患。某位糖友,模仿后一度出现凌晨4点低血糖冒冷汗,家里人吓坏了。
如果想健康减重控糖,医生建议这样做,别光靠“饿肚子”
不少中老年人看到老郑的变化有点心动,但医生反复建议,这种方法不能照搬。怎么做才安全又有效?
合理安排“三餐两点”,可以把晚饭提早,或者晚餐“减量”,不要完全不吃。比如晚上只吃少量蔬菜+豆制品。
监测血糖变化,每周自测1-2次空腹和餐后血糖,一旦出现低血糖或头晕及时调整。 - 坚持规律运动,饭后快走20分钟,即便饭量减少也能提升胰岛素敏感度。研究显示,运动干预让糖尿病风险下降19%。 - 积极与家人沟通,不少人喜欢“一个人偷偷试”,结果出现低血糖没人照应。家人知情更有安全感。
如果本身有消化道疾病、肾功能异常、低血糖发作史、老年体弱、需要服用特殊药物的朋友,绝对不能盲目空腹饿肚子,必须听医生建议。 - 营养均衡,不要以为不吃就能健康,应该保证每天蛋白质、蔬菜和主食的合理分配。 - 试行期间睡觉前口含一块无糖小饼干,有助于避免早晨低血糖。
健康这事,急不来。“饿肚子不吃晚饭”确实能让部分中老年人体重血糖变好,但不是万能钥匙。每个人体质不一样,适合别人的不一定适合你。比起彻底断食,更建议用科学的方法去逐步调整生活方式,比如适量运动、规律三餐、少油少盐、清淡为主。这才是老郑到最后给自己的总结:想身体好,还得讲究个“稳”字。看完不妨试试医生的建议,有任何不适或疑问,还是要去正规医院面诊。
如果这篇文章对你有启发,欢迎点赞、评论、转发给身边的人。关注健康,从理解身体开始。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