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五分厂轰鸣的生产线上,有一支敢闯敢拼的 “雷霆创新攻坚队”。他们脑子里总盘旋着让生产流程更顺畅的巧思,遇难题便如出鞘利剑般冲锋在前,以一股子不服输的拼劲啃下技术硬骨头,用一个个迸发着智慧的金点子,书写出令人赞叹的创新篇章。
![]()
破解检测卡点:自动化工装按下交付 “加速键”
某重点产品订单量陡然翻倍,电性能检测却成了卡脖子的 “拦路虎”。传统人工检测需耗时7天,远远跟不上生产的快节奏。“绝不能让检测拖了后腿!” 王文豪的话语掷地有声,攻关小组应声成立。
王文豪、毛磊带领机电员雷炬光与维修电工蒋恒春等6名工友,组成了“雷霆创新攻坚队”。他们一头扎进操作视频的复盘里,帧帧细品、步步记录,终于揪出症结:70%的时间都耗在重复取放产品与接线上。针对这一痛点,他们自主设计的自动化测试工装横空出世。改造后,检测周期从4天锐减至1.5天,操作人员从2人精简为1人,效率与成本的双重突破,让操作者忍不住赞叹:“这法子真是绝了!”
唤醒闲置设备:老旧 “鸡肋” 变为生产 “利器”
分厂两台设备因结构缺陷久置角落,积灰成了无人问津的 “烫手山芋”。“设备是死的,人是活的,改一改就能焕新生!” 蒋恒春的一句话,如星火点燃团队斗志。
众人大胆拆解核心模块,精准锁定病灶:自动涂漆机的漆液输送路径不合理,气密检测设备的仪表存在漏油隐患。三项针对性改造落地后,两台 “沉睡” 的设备成功 “苏醒”,重新驰骋在生产前线。成效立竿见影:涂漆工序效率飙升,从3人每班300发跃升至2人每班500发;气密检测工序告别繁琐人工装卡,自动化操作让员工劳动强度骤降。大伙儿笑着说:“这老伙计改得比新设备还趁手!”
快速响应:穿梭在一线的解忧人
某生产线突遇技术卡顿,王文豪带着技术员们扎进现场,一遍遍验证调试,身影在机器间往来穿梭。他眉头紧锁,眼镜后的目光紧盯着屏幕上跳跃的参数,手指在操作面板上飞速点动。“再捋一遍逻辑”,他的声音在寂静车间里格外清亮,透着不容置疑的坚定。几人围作一团,鼻尖几乎碰到数据报表,时间在专注中悄然流逝,墙上时钟的指针已滑向午夜。当最后一组参数调整完毕,生产线重新响起均匀的运转声,他们疲惫的脸上终于漾开笑容,那笑容里,有卸下重负的轻松,更有攻克难关的自豪。次日清晨,班组人员到岗便能如常装配,望着顺畅运行的生产线,他们深知,所有的熬夜与坚守,都在这一刻绽放了价值。
常年累月,这支团队的身影总活跃在一线:时而蹲在设备旁调试参数,汗珠顺着脸颊滚落在工装裤上;时而踩着梯子检修线路,油污在衣角晕出深色印记;时而趴在机器下排查故障,后背沾满灰痕也浑然不觉。“小雷,这台机子咋停了?”“小蒋,测力仪没反应了!” 面对此起彼伏的呼唤,他们永远耐心应答、火速解决,从未有过半句怨言。
“雷霆创新攻坚队”用行动证明,创新从不在实验室的象牙塔尖,而在生产一线的泥土深处;价值从不因岗位平凡而褪色,只凭解决问题的担当而闪耀。他们常说:“党员就该做攻坚克难的‘钉子’,组织需要时,既要钉得准,更要钉得牢!” 如今,“雷霆创新攻坚队” 已成为五分厂的创新标杆,他们的故事照亮了朴素的真理:只要肯琢磨、敢动手,普通岗位也能孕育不凡,平凡日常亦能书写精彩。
文图/王美琼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