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记得小时候用过的蓝色墨水钢笔吗?它曾伴着我们写过一张又一张试卷,陪着我们经历过无数课堂小纸条的“谍战”交锋,更在毕业典礼上郑重签下青春纪念册。
可悄悄的,这支昔日的“主角”如今却像落了单的小伙伴,渐渐隐没在文具盒的角落。
几十年前,基本人人都用过蓝色笔,为什么现在大家都渐渐不用蓝色笔了呢?这事儿,得从它最体面光鲜的地方说起:重要的文件和档案。
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期,国家档案局牵头搞了场关乎“墨迹存亡”的升级。无数宝贵的历史文件、合同契约,那些承载着时光重量的纸页,纷纷要求必须使用碳素墨水或者蓝黑墨水签写。为啥?因为普通纯蓝墨水有个致命伤:它不太耐久。
纯蓝墨水大多依赖有机染料着色,日子久了,阳光一照或者空气一戳,颜色就像晒褪色的花布衫,自个儿就淡了、散了,甚至直接消失在纸页上,这谁受得了?
而碳素墨水的主力是碳颗粒,蓝黑墨水则靠鞣酸亚铁慢慢氧化变深,这两种就像钉进了纸纤维里的小钉子,异常牢固,风吹日晒多少年,字迹照样清清楚楚。
老档案员们至今记得,不少单位九十年代中后期开始明确下达内部规定,重要文件禁止用纯蓝墨水落款。199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实施办法》出台,对档案字迹的耐久性提出了严格的技术要求。
随后国家标准《文件归档整理规则》更是强调档案制成材料的耐久性。纯蓝墨水,就在这一道道越来越严的门槛前,被挡在了正式、长期保存的大门之外。
办公室里的钢笔,吸墨水管里那汪纯粹的蓝,渐渐被更“靠得住”的碳素黑或蓝黑替代了它的位置。
特别是进入21世纪的头几年,激光打印机、喷墨打印机的价格像坐了滑梯一样往下溜达,单位办公和家里弄点正式材料,谁还费劲手写?噼里啪啦键盘一敲,打印机里吐出来的文件整齐划一、清清楚楚。
2003年左右,激光打印机在国内市场的年销售量猛增到数百万台,喷墨打印机销量更是早早破了千万大关。效率高、存档可靠,机器打印瞬间就把手写文件挤到了次要位置。原本可能还讲究讲究用啥颜色墨水的那点心思,在办公室这一亩三分地里,也就慢慢淡了。
那么学校里呢?孩子们总得手写作业吧?蓝墨水在这里碰上的“新对手”,就是方便得不得了的圆珠笔和中性笔。想想钢笔多麻烦,得灌墨水,写急了还可能戳破纸洇一团墨。圆珠笔和中性笔就省事儿多了,揣兜里就走,一笔出水,怎么摔打也不轻易漏油。
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开始,国内文具生产线大量引进和研发中性笔技术,短短几年它们就靠着方便实惠,成了学生文具盒里绝对的主角。
有的文具企业在1998年左右就开始铺中性笔生产线了,没几年产量就远超钢笔了。学生们,十个里有九个半都爱用中性笔,省事儿。
大概十年前开始,越来越多的大中型考试,包括中考高考,卷子收上去后直接过扫描仪,老师在电脑屏幕上批改。这一扫,问题来了,蓝色笔迹,尤其是浅蓝色,在扫描仪底下显影特别淡,远不如黑色笔醒目。
为了保证扫描效果,减少阅卷老师误判的可能,许多学校干脆直接建议甚至要求学生用黑色笔答卷、写作业。老师们自然也跟着强调考试写作业,尽量用黑笔!黑笔清楚!
有趣的是,蓝色笔的退潮,也悄悄反射出某种社会心理的嬗变,过去纸笔书写是绝对主流,一笔一划都透着郑重劲儿,蓝墨水那份轻盈鲜亮,自有它的悦目和讲究。可如今,效率至上,实用为王。
文件要能长久保存,卷面要经得起机器扫描,书写工具要方便快捷不脏手,黑色的稳重、碳素的恒久、中性笔的便捷,更契合当下这股讲求效率和可靠性的实用主义风潮。
蓝色的轻盈诗意,仿佛也随着书写的仪式感一同,在日常生活的快节奏中悄然稀释了。
所以你看蓝色笔的淡出,哪里是它自个儿犯了错?分明是时光流转下,书写的方式、保存的要求、效率的法则,甚至我们对待纸笔的态度,都经历了一场无声却深刻的演变。
蓝墨水那抹独特的亮色,或许不再频繁流淌于指尖,但它曾经留给纸页的温度,早已沉淀为一种记忆的底色。学生时期的你,是否也用过蓝色墨水笔呢?怀念那个时候吗?
图片来自网络侵联必删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