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度上海市科学技术奖正式揭晓,共206项(人)获此殊荣。这一奖项不仅是对上海科技工作者辛勤付出的认可,更是洞察上海科技创新实力与发展趋势的一扇窗口,从产业走向到技术突破,从人才结构到创新生态,都能从中觅得踪迹。
▲ 在今天上午举行的上海市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市委书记陈吉宁向同济大学教授吕西林院士、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研究员马大为院士颁发上海市科技功臣奖。
在今年的获奖项目中,基础研究成果大放异彩,自然科学奖占比创下近20年新高。本年度191个获奖项目里,56项成果荣获自然科学奖,占比达29%,较去年显著增加6个百分点,彰显上海在基础研究领域持续发力的成效。18项自然科学一等奖项目中,22篇论文发表于《Cell》《Nature》《Science》等国际顶刊及子刊,占论文总数的1/4,国际影响力凸显。如复旦大学鲁伯埙团队关于亨廷顿病机制与靶向干预策略的研究,技术转让许可达3.7亿元;中科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王二涛团队的成果“非豆科植物共生固氮”获中国发明专利,还申请了国际专利。这既展现了基础研究的深度,又预示着广阔的应用前景,为后续技术创新筑牢根基。
从产业关联视角看,高等级奖项近半出自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三大先导产业。技术发明奖特等奖和一等奖的15个项目,全部瞄准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突破关键技术瓶颈。以“空间站对接与转位机构关键技术及应用”为例,实现航天核心技术重大突破;“多模态分子影像设备的自主研发与产业化”项目,三年销售收入达38亿元,有力推动产业升级。科技进步奖项目中,和记黄埔医药研发的1类新药呋喹替尼,为转移性结直肠癌治疗提供新方案,已在多个国家和地区获批,去年全球销售额破29亿元。这些成果凸显上海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紧密结合,助力新兴产业崛起,推动传统产业向高端化迈进。
从人才结构方面看,中青年人才成为科创主力军。2024年度获奖项目完成人共1790 位,45岁以下中青年占比65%;第一完成人中,45岁以下占比43%,“90 后”也崭露头角,如复旦大学助理研究员胡凤鸣、同济大学副教授周涛等。10位上海市青年科技杰出贡献奖得主中,7人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支持,活跃在量子科技、绿色低碳等前沿领域。上海积极开放的人才政策,如“东方英才计划”等,为中青年人才搭建舞台,让他们在科技创新中挑大梁、担重任。
此外,今年获奖成果呈现鲜明“跨界协同”特征。产学研合作紧密,686家完成单位中企业占比49%,其中民营企业占28%,产学研深度融合激发创新活力。跨区域合作也成效显著,70%的获奖项目由多单位合作完成,外省市完成单位占比30%,打破地域壁垒,实现资源共享与优势互补。
2024年度上海科技奖是上海科技创新的一次集中展示,从基础研究的突破到产业创新的落地,从青年人才的成长到创新生态的完善,勾勒出上海科创发展的蓬勃态势。未来,上海将以此为新起点,持续强化科技创新策源功能,培育新质生产力,在全球科技创新版图中占据更重要的位置。
注:本文部分内容参考上观新闻、上海科技、上海大调研等相关报道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