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作为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三个节气,通常在公历8月7日或8日交节,此时太阳到达黄经135°。它不仅是夏秋交替的标志性节点,更对农作物生长产生着多方面且深远的影响。在长期的农业生产实践中,人们总结出了立秋与农作物生长之间的密切联系,这些影响体现在气候条件、作物生长阶段、田间管理等多个维度。
![]()
气候条件变化对农作物的影响
立秋后,气候条件逐渐发生显著变化,这些变化直接作用于农作物的生长环境,进而影响其生长态势。
气温变化的影响
立秋意味着炎热的夏季即将过去,气温开始呈现下降趋势,但此时往往还会出现“秋老虎”天气,即短期回热现象。对于不同农作物而言,这种气温变化的影响各异。
• 对于水稻来说,立秋时节正处于孕穗或抽穗期,适宜的温度(通常在25-30℃)对其穗部发育至关重要。如果气温过高,超过35℃,可能会导致水稻花粉活力下降,影响授粉结实,造成空秕粒增多;而气温过低,低于20℃,则会减缓水稻生长发育速度,延长生育期,甚至影响灌浆成熟。
• 玉米在立秋后进入灌浆期,此时需要较为温暖的气候,但昼夜温差的增大有利于玉米籽粒的养分积累。白天适当的高温能促进光合作用,制造更多的有机物,夜晚较低的温度则能减少呼吸作用对有机物的消耗,从而提高玉米的千粒重。
![]()
降水变化的影响
立秋前后,我国各地的降水情况存在明显差异。北方地区降水逐渐减少,而南方地区可能仍处于雨季,或受台风影响出现暴雨。
• 北方的大豆在立秋后进入鼓粒期,需要适量的水分供应。如果降水不足,土壤墒情较差,会影响大豆籽粒的饱满度,导致减产。此时若能及时灌溉,可有效缓解旱情对大豆生长的不利影响。
• 南方的棉花在立秋后进入吐絮期,此时过多的降水会增加田间湿度,容易引发烂铃、病虫害等问题。而适宜的降水(保持土壤湿润但不过湿)则有利于棉花纤维的发育和成熟。
光照变化的影响
立秋后,日照时间逐渐缩短,光照强度也有所减弱。这对农作物的光合作用产生一定影响。
• 蔬菜类作物如白菜、萝卜等,在立秋后开始快速生长,需要充足的光照来进行光合作用,合成足够的营养物质。如果光照不足,会导致植株徒长,品质下降,产量降低。
• 对于秋播的小麦,立秋后虽然还未播种,但此时的光照条件为土壤的准备和种子的萌发创造了前期环境。充足的光照有利于土壤温度的调节和有机质的分解,为小麦播种后的生长提供良好的土壤基础。
不同农作物在立秋后的生长特点
各类农作物在长期的进化和栽培过程中,形成了与季节变化相适应的生长规律,立秋后,它们进入各自不同的生长阶段,呈现出独特的生长特点。
粮食作物
• 水稻:早稻在立秋前可能已进入收割期,中稻处于灌浆成熟期,晚稻则处于分蘖或孕穗期。中稻在立秋后需要重点关注灌浆速度和籽粒饱满度,此时的养分供应和水分管理尤为重要。晚稻则要保证分蘖数量,为后期高产奠定基础。
• 玉米:春玉米在立秋后逐渐成熟,植株叶片开始变黄,籽粒硬度增加;夏玉米则处于灌浆期,是决定产量的关键时期,籽粒重量不断增加,需要充足的养分和水分。
• 高粱:立秋后进入灌浆后期或成熟期,穗部逐渐饱满,糖分等营养物质不断积累,此时要注意防止倒伏,以保证颗粒归仓。
经济作物
• 棉花:此时大部分棉株开始吐絮,棉铃逐渐开裂,露出洁白的棉絮。这一阶段需要充足的光照和适宜的温度,以促进棉铃成熟和纤维发育,提高棉花的产量和品质。
• 大豆:进入鼓粒期,豆荚逐渐膨大,籽粒不断充实。此时大豆对水分和养分的需求仍然较大,要注意及时补充,同时防止病虫害对豆荚的侵害。
• 花生:立秋后进入饱果期,地下荚果迅速发育,果仁饱满。此时要注意保持土壤湿润,促进荚果发育,同时防止早衰。
蔬菜作物
• 白菜:立秋后是播种和定植的关键时期,此时气温适宜,有利于白菜幼苗的生长。播种后要注意保持土壤湿润,促进种子萌发和幼苗成活。
• 萝卜:秋萝卜在立秋后开始播种,此时播种的萝卜生长周期适宜,能在秋季良好生长。播种后要做好间苗、定苗工作,保证植株有足够的生长空间。
• 秋黄瓜:处于结果期,立秋后温度逐渐适宜黄瓜生长,结果数量增多。要注意加强水肥管理,及时采摘成熟的黄瓜,以促进后续结果。
立秋后农作物的田间管理要点
立秋后,根据农作物的生长特点和气候条件变化,田间管理工作需要做出相应调整,以确保农作物正常生长,提高产量和品质。
水肥管理
• 对于处于灌浆、鼓粒、饱果等需肥需水关键期的作物,如玉米、大豆、花生等,要及时追施肥料,补充氮、磷、钾等营养元素。施肥方式可采用叶面喷施或根部追肥,同时根据土壤墒情合理灌溉,保持土壤湿润但不过涝。
• 对于进入成熟期的作物,如水稻、春玉米等,要控制水分供应,防止贪青晚熟。水稻在灌浆后期可采用干湿交替的灌溉方式,促进籽粒成熟。
病虫害防治
立秋后,田间湿度和温度条件仍有利于病虫害的发生和蔓延,需要加强监测和防治。
• 水稻要注意防治稻瘟病、纹枯病、稻飞虱等病虫害;玉米要防治大斑病、小斑病、玉米螟等;棉花要防治红蜘蛛、棉铃虫等。
• 防治方法要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优先采用农业防治、物理防治和生物防治措施,如合理轮作、清洁田园、利用天敌等,必要时采用化学防治,但要注意科学用药,避免农药残留。
其他管理措施
• 对于容易倒伏的作物,如玉米、高粱等,在立秋后要注意查看植株生长情况,若有倒伏风险,可采取培土、支架等措施进行预防。
• 及时清理田间杂草,防止杂草与农作物争夺养分和水分,同时改善田间通风透光条件,减少病虫害滋生。
• 对于蔬菜作物,要及时进行中耕松土,促进根系生长,同时根据生长情况进行整枝、打杈,提高光能利用率。
![]()
立秋习俗与农作物生长的关联
在长期的农业社会中,人们形成了许多与立秋相关的习俗,这些习俗往往与农作物生长和丰收期望密切相关,反映了人们对农业生产的重视。
啃秋
“啃秋”即在立秋这天吃西瓜或香瓜,据说这样可以预防秋燥,同时也寓意着在秋季能够丰收,粮食充足。从农作物生长角度看,此时西瓜等瓜果即将罢园,啃秋也算是对夏季瓜果丰收的一种庆祝,同时期待秋季农作物有好的收成。
贴秋膘
立秋这天人们会吃肉类等富含营养的食物,称为“贴秋膘”。这与农业生产中人们在秋季需要储备体力,为秋收做准备有关。秋收时节,人们要收割大量农作物,体力消耗大,“贴秋膘”可以补充营养,增强体力,以应对繁忙的秋收劳动。
秋社
秋社是古代祭祀土地神的日子,通常在立秋后举行,人们通过祭祀祈求土地神保佑农作物丰收。这一习俗体现了人们对农作物生长的重视和对丰收的期盼,反映了农业生产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地位。
综上所述,立秋对农作物生长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既体现在气候条件变化对作物生长环境的改变,也反映在不同作物在此时的生长特点和相应的田间管理措施上。了解这些影响和规律,对于指导农业生产,实现农作物高产优质具有重要意义。在现代农业生产中,人们依然会根据立秋时节的气候特点和农作物生长状况,科学安排田间管理工作,同时传承和延续与立秋相关的农业习俗,体现了农业生产与传统文化的紧密联系。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