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市场人气最高的股票非寒武纪莫属。
凭借上周五的涨停,寒武纪股价攀升至1243元,不仅在A股股价排名中仅次于贵州茅台,更成为继茅台之后A股市场的第二只千元股,当日市值同步突破5200亿元。截至8月26日收盘,寒武纪总市值高达5559.87亿元。
据寒武纪2025年一季度报告, 寒武纪创始人 陈天石直接持有寒武纪29.63%股份,对应市值约1541亿元。这一数字较《2025胡润全球富豪榜》中其 870亿元的身家大幅提升。
继茅台后的第二只千元股
受英伟达暂停H20芯片生产、DeepSeek技术突破“点燃”国产芯片热度这双重利好刺激,上周A股芯片板块成为市场最强主线,其中龙头寒武纪表现尤为炙手可热。
自7月11日以来,寒武纪在一个多月时间里,股价已经累计暴涨137%。拉长时间维度,2023年以来,寒武纪股价已经从不足50元,飙升至1243元,最大涨幅超过25倍。
寒武纪-U 丨 图源:Wind
国产算力产业链在经过几个月的压制后,借助DeepSeek V3.1的发布情绪彻底爆发。8月22日,在寒武纪的带领下,多只国产算力股强势涨停,科创板大涨近10%,各大芯片ETF也毫不含糊,涨幅均在10%左右。
与四年前的“核心资产”浪潮不同,在今年A股的上扬行情中,人工智能、芯片、半导体等板块担纲了领头羊角色,寒武纪无疑是个中翘楚。
在这个“带头大哥”的提振之下,相关基金的净值表现颇为亮眼。多只科创主题ETF交投活跃且溢价明显,重仓寒武纪的不少主动权益基金则录得了30%~40%的净值涨幅。
寒武纪展台 丨 图源:网络
当前,寒武纪已成为A股中继贵州茅台后的第二只千元股。多名公募人士表示,这一现象也明确地展示了不同阶段资金偏好的各异,寒武纪等科技龙头企业的崛起代表着新旧动能转换在实质推进,大牛股“换脸”正是新动能投射在资本市场的一个缩影。
公开资料显示,寒武纪成立于2016年3月,创始人及不少核心团队成员来自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公司专注于人工智能芯片产品的研发与技术创新,能提供云边端一体、软硬件协同、训练推理融合、具备统一生态的系列化智能芯片产品和平台化基础系统软件。
2020年7月,寒武纪成立仅4年就登陆科创板,成为“国产AI芯片第一股”,上市首日市值即突破千亿大关。如今随着寒武纪股价的飙升,陈天石的身价陡增。
从中科大到千亿市值公司
寒武纪的崛起,离不开创始人陈天石的“学霸底色”与战略眼光。
寒武纪创始人陈天石为80后,毕业于中科大。而寒武纪前身是中科院计算所2008年组建的“探索处理器架构与人工智能的交叉领域”10人学术团队。取名“寒武纪”,是希望用地质学上生命大爆发的时代来比喻人工智能的未来。
与王宁草根创业英雄的人设不同,陈天石一直是“别人家的孩子”。陈天石1985年生于江西南昌,16岁考入中科大少年班,一路读完计算机博士后进入中科院计算所,用近十年时间从助理研究员做到博士生导师。
值得一提的是,陈天石在16岁就锁定计算机领域,这种“早立志、立长志”的特质,比单纯的成绩更能决定未来高度。对此,大学客座教授、创业导师萧洪曾在课堂上点评:“很多人觉得‘少年班天才’只是智商高,却忽略了他们更早找到兴趣方向的优势。”
陈天石(左)、陈云霁(右)兄弟丨图源:中国科学院
“我们刚开始做人工智能芯片这个方向的时候,AI芯片其实一点都不热——首先,AI不热;给AI做一个专门的芯片,就更不热。”陈天石口中的“我们”,指的是“寒武纪科技创始团队”。这位年少成名的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研究员,那时还没想过“寒武纪科技创始人兼CEO”这个头衔会让他如此出名。
陈天石说的是实话。十几年前,AI芯片就是“非主流”。博士毕业那年追随哥哥陈云霁的脚步来到中科院计算所,他坦言自己“很幸运”:计算所给了他宽松的科研环境和充分的支持,这里是当之无愧的“中国计算机事业的摇篮”。
2015年,在中科院战略性先导专项和中科院计算所的支持下,陈氏兄弟主导的世界首款深度学习专用处理器原型芯片——“寒武纪”首次成功流片。
有了原型芯片,他们开始琢磨要不要进一步把它变成真正的产品。“如果我们仅仅是为了完成科研项目,结题以后芯片可能就丢到一边,这有点可惜;后来想想还是把它变成产品,大家也都非常支持,于是我们开始往前走,去做产业化。”
事情并没那么顺利。陈天石回忆当时的情形:彼时,人工智能刚刚开始热起来,但还没有被AlphaGo点燃。对别人说要做人工智能芯片,多数人还不太清楚为什么要这么做。
AlphaGo与李世石对弈 丨图源:网络
不过,没料想的是,人工智能突然热火朝天起来。那是2016年春天,AlphaGo几乎唤醒了所有人对AI的幻想,寒武纪科技从此进入高速发展阶段。作为在全世界范围内最早实现产品化的AI芯片创业公司,寒武纪在B轮融资过后估值已经达到25亿美元,团队也从创立之初的20余人成长为一个近600人的独角兽团队。
2017年9月,华为发布人工智能手机芯片“麒麟970”,背后搭载的正是寒武纪1A处理器,寒武纪一夜之间声名鹊起。但是,寒武纪和华为的甜蜜期并不算长。
重压之下,陈天石果断带领寒武纪战略转型,转向“云—边—端”全场景布局。
里程碑在2020年7月到来——寒武纪成功登陆科创板,首日市值便突破1000亿元。成立仅4年时间,寒武纪就成为一家千亿市值公司,开局堪称惊艳。
然而,上市前五年,寒武纪几乎年年亏损,累计超过50亿元。
兑现“增收又增利”拐点信号
转折出现在2024年四季度。
寒武纪2024年第四季度和2025年第一季度,分别实现归母净利润2.82亿元和3.55亿元,这是上市以来首次实现连续两个季度盈利。其中,2025年第一季度实现营收11.11亿元,相较去年同期猛增4230.22%,接近2024年全年营收。
寒武纪兑现了“增收又增利”的拐点信号。
与此同时,外界环境悄然变化。一方面,DeepSeek近期正式发布DeepSeek-V3.1大模型,官方介绍其采用UE8M0 FP8 Scale参数精度,而该精度标准正是针对下一代国产芯片设计,间接为国产芯片需求打开空间。在外界看来,这一技术协同效应,正是寒武纪近期股价大涨的直接导火索。
图源:深度求索微信公众号
不难理解,资本市场愿意给出超高溢价的核心逻辑是,“国产替代+大模型算力缺口”。毕竟此前英伟达刚曝光推进对华特供芯H20的计划,随后便深陷“后门”争议,近期又传出暂停H20芯片生产的消息。
这一系列变动,为国产AI芯片的替代进程创造了关键窗口期。
值得注意的是,8月24日,外资龙头投行高盛宣布,将寒武纪-U的12个月目标价上调50%至1835元,并维持“买入”评级,潜在上涨空间达47.6%。若该目标价达成,寒武纪市值将接近7700亿元。
高盛认为在中国云服务商资本支出增加、供应链寻求多元化以及寒武纪公司自身研发投入加强的共同推动下,其长期增长前景可期。该行复杂的估值模型将目光投向2030年,其核心逻辑在于中国AI供应链整体的市场重估。
以往互联网大厂更多愿意采购英伟达芯片,因为后者训练效率更高,生态兼容性更好。国产芯片主要用在对信创有一定要求的领域。
DeepSeek R1推理模型 丨图源:网络
而今年初,DeepSeek发布R1推理模型,以其极低的训练成本和超强的推理能力带动大模型在各行各业广泛落地,使得国产芯片在推理应用阶段性价比和可用性大增,从而助推国产芯片被更多行业采用。
东海证券则表示,推理与训练算力需求爆发拉动AI芯片市场规模扩张,随着厂商加大研发及行业政策刺激,以寒武纪为代表的本土AI芯片品牌的国产替代正全面提速,2025年份额有望升至40%。
本文由胡润百富综合整理
❖ END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