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则令人瞠目结舌的新闻闯入了大众视野:一名自称某银行支行前副行长的男子肖某,在视频平台上开通账号讲述入狱前经历,竟一度收获了 2.2 万粉丝。然而,随着事件的发酵,账号已无法关注,视频作品也全部下架。
据裁判文书网显示,肖某生于 1983 年,大学毕业后在民生银行北京分行航天桥支行任职,曾历任多个重要职务。但他却因参与时任支行行长张某主导的特大金融诈骗案,以高息为诱饵,诱骗被害人签订虚假协议,骗取 147 名被害人共计 27.46 亿余元,最终被判处有期徒刑九年,并处罚金人民币九万元。
这些事件不禁让人深思,究竟是怎样的心态,让这些有犯罪前科的人妄图以曾经的身份和经历来获取关注呢?是真心想分享经历以警示他人,还是单纯为了追逐流量、谋取利益?从肖某的行为来看,他的这种做法无疑是对受害者的二次伤害。27 亿余元的巨额诈骗,147 名被害人承受着巨大的经济损失和精神痛苦,而他却试图将这段不光彩的历史当作吸引眼球的工具,这是极其不道德的。平台在其中也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在算法推荐的时代,平台不能只追求流量和热度,更要注重内容的价值导向。如果任由这类以犯罪经历博眼球的内容传播,无疑会传递出一种错误的价值观,让人们误以为只要能吸引眼球,无论什么手段都可以被接受。
这些落马官员的“网红梦”背后,折射出的是一种扭曲的“流量崇拜”心理。他们试图将犯罪经历包装成“励志故事”或“反面教材”,却掩盖不了对法律和道德底线的漠视。更值得警惕的是,这种行为的潜在危害不仅在于对受害者的伤害,还可能误导公众——尤其是年轻人——对是非黑白的判断。
类似的现象并非孤例。此前,某些刑满释放人员通过短视频平台分享“监狱生活揭秘”,甚至以“浪子回头”的人设收割流量,最终因内容违规被平台封禁。这些案例暴露出一个共同问题:当流量成为唯一的衡量标准时,道德与法律的约束力正在被弱化。
从社会层面看,这类行为的滋生也与部分观众的猎奇心理有关。一些人抱着“看热闹”的心态围观犯罪者的自述,无形中助长了不良内容的传播。因此,净化网络环境不仅需要平台加强审核,更需要公众提高媒介素养,学会用批判性思维看待信息。
此外,法律层面也需进一步明确界限。例如,对于利用犯罪经历牟利的行为,是否可以参照“禁止犯罪分子从事特定行业”的规定,限制其在公共平台的活跃度?毕竟,网络空间不是法外之地,更不该成为犯罪者的“洗白工具”。
归根结底,网络生态的健康需要多方共治。平台应优化算法,减少对争议性内容的推送;监管部门需完善规则,堵住漏洞;而作为普通用户,我们每一次的点赞、转发,其实都在为“什么样的内容值得传播”投票。唯有守住底线,才能避免网络沦为“劣币驱逐良币”的战场。
对于公众而言,我们应该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要被这类博眼球的行为所迷惑。同时,也希望相关部门能够加强对网络平台的监管,让网络环境更加健康、积极。平台方也应完善审核机制,加大对不良内容的打击力度,别让网络成为这些有污点之人博眼球的舞台。唯有如此,才能营造一个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让真正有价值、有意义的内容得到传播和弘扬。大家对于这些落马官员企图当 “网红” 博眼球的行为有什么看法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用真实的记录,笔者要为那些平凡和不凡发声!我们相信,真实故事,更具说服力,更感动人心。更多资讯请关注:艺飞说!
#热问计划#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