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小鼠鼠尾测痛仪光照甩尾法也叫光热甩尾法或辐射热甩尾法,大小鼠鼠尾测痛仪其基本原理就是将一束光照射到鼠尾上产生集热效应,使鼠尾的局部升温产生痛觉,当超过动物忍耐的痛阈时动物就产生甩尾逃避,以此方法来判断动物痛阈的高低和变化的方法就叫光照甩尾法。
一、核心测试方法
实验原理
通过红外光束(波长780–2500nm)聚焦照射鼠尾特定区域(大鼠距尾根约1cm,小鼠约1.5cm),使局部温度以0.5–1.5℃/秒速率上升至痛阈(大鼠45–47℃,小鼠42–44℃),激活TRPV1热敏受体,触发甩尾反射。
操作流程
动物准备:实验前24小时将动物移入实验室适应环境,固定时避免尾部压迫导致缺血。
参数设置:调节光斑聚焦位置(尾部下1/3处),设置保护时间阈值(通常≤60S)。
痛阈测定:启动红外光束同步计时,传感器自动检测甩尾动作并记录潜伏期(分辨率0.01S),重复3–5次取均值以提高准确性。
数据记录
自动存储20组/100只动物数据,支持U盘导出CSV/TXT格式。
二、注意事项
动物福利
固定筒需适配大鼠/小鼠体型,避免尾部过度压迫;单次测试间隔≥48小时,防止组织损伤。
环境温度恒定25±1℃,避免外部热源干扰痛阈测量。
操作规范
每日清洁透镜,防止灰尘降低光热效率;定期验证光源强度(误差>0.5℃需校准)。
避免光照位置偏移或尾部固定不当导致数据偏差。
数据可靠性
区分甩尾与理毛等非痛觉行为, 结合视频监控系统验证。
三、应用场景
镇痛药筛选:对比给药前后潜伏期变化(如吗啡可延长150–200%)。
神经类病理模型:评估坐骨神经结扎等模型的痛觉过敏(潜伏期缩短30–50%)。
四、设备维护
每月验证冷热转换效率(-2℃至55℃需≤5分钟)。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