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25日上午9点,香港联交所的钟声响起。
不是为新股鸣锣,而是给恒大画上一个句号。
![]()
这家曾以3700亿年销售额、让许家印登顶中国首富的巨头,股价最终停在0.16港元。
巅峰时它值28块,如今跌去99.9%。
这一声“退市”,不仅是资本市场的告别,更像是对无数人发出的冷冰冰通知。
30万套烂尾房,128家银行的贷款,数千亿商票和供应商欠款,还有投资恒大财富的普通家庭——
谁来为这笔2.4万亿的债务买单?
一场神话的坠落
2009年,许家印举着香槟敲钟,成为港股当年最受瞩目的房企。
他出生河南舞阳钢铁厂,20年闯出一个万亿帝国。
那时候的恒大,既是“高周转”的样板,也是资本市场的宠儿。
![]()
巅峰时期,恒大总资产1.7万亿,许家印身价2900亿。
买恒大的房子、买恒大的股票,几乎成了一种“稳赚不赔”的信仰。
可资本的规律早已写在书里:杠杆越重,摔得越狠。
恒大疯狂拿地、借债、卖房,用银行的钱、供应商的钱、投资者的钱来滚雪球。
一旦销售放缓,资金链崩塌,只剩一地狼藉。
现在看账本:
恒大总负债2.44万亿,相当于每天亏掉11亿。
清盘人接管100多家公司,账面资产270亿港元,最后能变现的只有18亿人民币。
这不是经营,这是透支未来。
债务迷宫里的受害者
恒大的债,已经不是企业的事,而是社会的伤口。
- 银行:128家机构被卷入,涉及6000多亿贷款。大型银行还能消化,但对一些地方银行,打击极大。
- 供应商:2000亿商票逾期。建材商、装修队,很多小企业因此倒下,工人失业。
- 购房者:30万套烂尾楼,家庭掏光积蓄,却只见荒草丛生的工地。
- 投资者:恒大财富当初承诺8%-12%的收益,很多老人把养老钱投进去,如今兑付率不到10%。
清盘人追责:起诉普华永道,追讨许家印等高管转移的资产。
但相比2.4万亿,这些动作更像是杯水车薪。
![]()
恒大的债务,正在被一层层下沉。到最后,可能还是由普通人、由整个社会买单。
这不仅是恒大的终结
有人说,“恒大退市了,房地产的黄金时代也一起过去了”。
过去20年,房企依赖“高杠杆+快周转”,地方财政依赖“土地出让”,社会普遍认为“房子就是财富”。
在这样的环境下,恒大的疯狂,并不是孤例。
![]()
如今,烂尾房摆在眼前,调控“三道红线”收紧融资,市场回归理性。
人们终于意识到:房子不是金融工具,而是基本民生。
没有人再敢轻易喊“买房稳赚”,也没有企业敢再赌“规模越大越安全”。
恒大的倒下,其实是整个行业长期积累的问题被一次性撕开。
接下来,最关键的问题
退市只是形式,清算才是真正的考验。
如何处置烂尾楼,如何安抚投资者,如何修复被拖垮的上下游企业……这些都还悬在空中。
更长远的,是行业的反思。
房地产不能再走“规模至上”的老路。
真正健康的模式,应该是:
- 以交付为底线,让买房人安心;
- 以责任为约束,让债权人和供应商不再被拖欠;
- 以理性为原则,让房企不过度依赖杠杆。
恒大退市,可能会被写进教科书。
它提醒我们:
- 资本狂欢,总有散场;
- 巨头倒下,并不意外;
- 真正需要敬畏的,是规则与民生,而不是“首富的神话”。
恒大走到了尽头,但30万家庭的安居梦仍未兑现。
这一笔账,不只是财务问题,更是社会问题。
或许,恒大的结局能让人们明白:真正的价值,不在摩天大楼的高度,而在普通人能不能安心住进去。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