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套“不回应、不解释、人已润”的连招,在今天的舆论场上,几乎等同于火上浇油。它让原本可能只是“生活方式”的争议,蒙上了一层“心虚跑路”的疑云。
最近,央视主持人杨帆可能有点“囧”。
他或许只是想和普通父亲一样,趁着暑假的尾巴,带家人去看看远方的风景。他在社交媒体上分享的,是加拿大班夫国家公园的雪山湖泊,是林间偶遇的野生小鹿,是一家四口在雷雨天狼狈登山的温馨日常。
一切看起来,岁月静好。
直到他的评论区,彻底沦陷。
一场围绕着“央视主持该不该出国炫富”的巨大争议,将他推上了风口浪尖。随后,他本人IP地址显示在美国,妻子也配合断更,这种“集体静默”更是让舆论的发酵,变得耐人寻味。
说真的,这件事非常有意思。它就像一个棱镜,折射出当下我们这个社会,对于“公众人物”,尤其是“央视主持人”这一特殊身份,极其复杂而又矛盾的集体心态。
我们不妨先来看看,点燃网友怒火的,究竟是哪几根“引线”?
第一根,是身份的“原罪”。
在许多国人的认知里,“央视主持人”这六个字,自带千钧之重。他们不仅仅是媒体从业者,更是国家形象的某种延伸,是“金话筒”光环下的“国家队”成员。这种身份,赋予了他们荣誉和国民度,也给他们套上了一层无形的“道德枷锁”。
所以在部分网友看来,当杨帆在国内赚钱,却选择去国外进行“奢华”消费时,就构成了一种情感上的“背叛”。 “我们国家的大好河山不够你看吗?”——这种质问背后,是一种朴素的、希望公众人物能身体力行“爱国”的期待。
第二根,是消费的“刺眼”。
杨帆一家在加拿大住的小木屋,很快被网友扒出价格不菲。据网络搜索显示,位置好一些的房间,一晚的价格可能高达七八千元。
这个数字,像一根针,刺痛了许多普通人的神经。当一个拿着国家媒体工资的公众人物,展现出远超普通人的消费能力,并且还是在国外消费时,一种“凭什么”的不平衡感,便油然而生。在央视的光环下,每一分钱的花销,似乎都自带审视的目光。
第三根,是沉默的“可疑”。
面对汹湧的负评,杨帆没有解释,没有互动,而是选择了沉默。紧接着,IP地址跳转到了美国。
然而,凡事都有另一面。当我们把“央视主持”的滤镜摘掉,把杨帆还原成一个普通的中年父亲,整件事的观感,或许会截然不同。
有相当一部分网友认为,这场“围剿”,实在有点上纲上线了。
首先,凭合法收入,过自己想要的生活,这难道不是每个人的基本权利吗?只要钱来路正当,无论是在国内消费,还是在国外旅游,都应是个人自由。用“爱国”的道德大棒,去干涉一个人的私生活,未免管得太宽。
其次,热爱祖国与感受世界,两者并不矛盾。带孩子出国开阔眼界,体验不同的自然风光和文化,本身是一件再正常不过的事情。将出国旅游,简单粗暴地等同于“不爱国”,是一种狭隘的、非黑即白的逻辑。
所以你看,杨帆的这次“翻车”,本质上不是他做错了什么,而是他的行为,恰好撞上了两种价值观的激烈对垒。
一方,是秉持着传统观念的观众。他们要求公众人物,尤其是“国家队”成员,必须是完美的道德楷模,要低调、朴素,要时刻牢记自己的身份和责任。
另一方,是更强调个人权利的现代网友。他们认为,公众人物也是人,有权享受自己的私生活,外界不应过多干涉和进行“道德审判”。
杨帆的错,或许就在于,他低估了自己头顶那层光环的“重量”,也高估了当下舆论场对于公众人物私生活的“宽容度”。 他或许只是想单纯地晒一下家庭的幸福,却无意间踩响了这颗深埋在舆论场下的“地雷”。
这起风波,最终可能会随着他的回国和新的工作动态而渐渐平息。但它所引发的思考,却远未结束。在一个日益开放和多元的社会里,我们究竟该如何看待公众人物的“私域”和“公域”?那条界限,又该由谁来划定?
这恐怕,才是比杨帆去了哪个国家,更值得我们讨论的问题。
互动话题:
你认为,央视主持人这类带有“官方”色彩的公众人物,在私生活方面,是否应该比普通明星受到更严格的审视?你如何看待这次杨帆引发的争议?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