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开始?最开始我连饺子都不会包。”
说起北来顺最开始的故事,方小平对着镜头有些不好意思地笑了笑。毕竟谁能想到,这家藏在浦江大街巷子里开了三十二年的饺子馆,老板娘最开始竟然连饺子都包不好。可现在,据说她一分钟能包二十多个饺子。
一铁勺肉馅填满整张饺子皮,双手迅速而有力地一捏,一只饱满紧实的饺子就成型了,被放在铁盘上。短短一分钟,原本空荡荡的盘子里就堆满了刚包好的饺子。这般娴熟的手法,让我不禁对这家饺子馆背后的故事产生了好奇。
![]()
三十二年前,方小平和丈夫在婚后决定创业。他们在当时老县基的一家铁器铺旁边支起一个小摊,卖起了饺子和面条。饺子口感不佳,就调整面皮;味道不够好,就改进馅料。在一次次的尝试与调整中,方小平的饺子渐渐留住了顾客。四年后,那个小饺子摊搬进了大街的巷弄里,成了如今的“北来顺饺子馆”。
二十八年前的浦江大街,堪称浦江的城市中心。热闹的新世纪舞厅霓虹整夜闪烁,隔壁迪厅的音乐震得地面隐隐发颤,街边的三毛网吧挤满了玩游戏的人。而藏在巷子中的北来顺饺子馆,成了许多人娱乐之后的首选用餐地点。每到夜晚,来吃饺子的人更是络绎不绝。“那时候有顾客带着女朋友来店里吃饺子,现在他们早已结婚,却还常来点上一碗。”这家普通的饺子馆,承载了许多年轻人美好的回忆,方小平也由衷地为这些顾客感到高兴。
![]()
如今的浦江大街,舞厅和迪厅早已歇业,只有街边的三毛网吧还照常开着。巷口在非饭点和上下班时段安静得出奇,偶尔经过的车辆才带来一些声响。当初的热闹随城市变迁渐渐消散,但北来顺饺子馆仍每天准时亮起灯光。
长情的方小平与她的饺子馆,也遇到了许多长情的客人。“我是个固执的人,二十多年来每次来都非要坐同一个位置。”周黎明是住在附近的一位老主顾,谈起这家店,言语间满是感情。每天下班后来店点一份热腾腾的夜宵,坐在靠墙的位置,把手机横放支架上看剧——这几乎成了他雷打不动的习惯。一年365天,北来顺开门360天,他笑着说自己至少能来340天。
![]()
站在灶台前的方小平,聊起这些老客人如数家珍:有人回到浦江,第一时间就发微信说要来吃一碗饺子;有人从小跟着父母来,如今已带着自己的孩子来吃;有人来不了,就让家人专程来带一碗饺子;哪位老客不吃虾皮、哪位不爱紫菜,她都记得一清二楚。
在最忙碌的饭点,狭小的隔间里方小平几乎忙得停不下来——盛汤、放饺、撒调料,每一个动作都在三十年里重复了千万遍。砂锅中的饺子在热气里翻腾,伴着香气被端到客人面前;另一边的炒锅在大火中翻炒,收银台不时传来外卖提示的声响。大街的热闹几经更迭,却似乎从未影响到巷中这间饺子馆的节奏。
![]()
三十二年来,方小平不断推出新菜品,丰富了北来顺的菜单,也让饺子馆如他们当初取名时期望的那样——把她与丈夫在北方生活时那种微小却顺心顺意的温馨氛围,带给更多走进这里的人。如今许多客人来到北来顺,品尝的早已不只是一碗普通的饺子,更是属于浦江的家乡味,和一段青春的回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