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暑气渐消,开学的钟声即将敲响。对教师们来说,新学期的备课工作早已提上日程——但比起往年,如今的备课任务多了不少“新挑战”:新教材新课标如何落地?大单元教学、任务群设计要推进,跨学科融合、项目式学习要突破,再加上集体教研的频繁需求,不少教师感慨:“备课难度越来越大,单靠传统方式根本扛不住!”
是啊,提到开学备课,这些痛点是不是戳中了各位?
集备研讨全靠开会,半天下来进度没多少,时间全耗在协调上;
备课笔记还在用纸笔记录,需要参考时得一本本翻教案,效率低到令人抓狂;
教案分享依赖微信,聊天记录里翻找上周的研讨结论像“大海捞针”,过程性成果根本没法回溯;
更别说还要精准把握教学目标、吃透重难点、做好学情分析......
这些专业要求本就需要大量精力,再叠加跨学科、大教研的复杂需求,备课俨然成了一场 “攻坚战”。
新课标落地难,跨学科、大单元无抓手?
新学期备课,首当其冲的是要对接新教材新课标,尤其跨学科融合、大单元教学这类新要求,需要备课组集体发力,但很多学校苦于没有统一的备课框架,往往陷入“各自为战”的困境。
针对这个普遍的问题,果之平台直接内置国家教材目录,省去学校繁琐的基础配置工作;更贴心的是,能按照不同学科定制专属的标准教学设计模板——语文的任务群设计、数学的大单元框架、科学的跨学科项目模板,不用教师自己从零摸索,选好模板就能快速启动备课。
比如围绕新课程方案设计大单元备课计划时,教师只需在平台内找到对应教材章节,一键关联大单元主题,就能清晰梳理备课脉络;推进跨学科教研时,也能依托平台统一的备课框架,让不同学科教师围绕同一项目实现高效协同,避免因标准不统一导致的教研“跑偏”。
![]()
集备低效无痕,进度、质量难把控?
一谈到集体备课,不少教师就会吐槽:“集备就是开会+微信传文件,谁没完成、谁的备课需要调整......全靠组长记;大家好不容易研讨完的结论散在聊天记录里,下次要用根本找不到。”尤其大教研涉及多个备课组时,进度管理更是一团乱麻,久而久之教师们的积极性也受到了很大的影响。
在果之教师平台,备课组工作推进全程“看得见”:教研组长能随时查看组员的个备进度、集备参与情况,甚至能直观了解每份教案的修订过程——谁改了哪个教学环节、补充了哪些跨学科资源,都有清晰记录。
![]()
集备形式也比传统方式更灵活:无论是单主题研讨、大单元集备,还是跨学科专题教研,都能在平台上一键发布。更人性化的设计是,平台智能聚合了“腾讯会议+WPS”能力——视频研讨不限时长,文档实时协作,研讨过程中的每一句发言、每一处修改都能留存,再也不用为“找结论”、“补记录”发愁。
![]()
例如:一七一中学就通过果之平台,高效查阅组内成员备课的“及时度、完成率、复备率”,甚至能追踪“教学反思、备课评价”等过程性数据,教案检查流程从“翻本子、记表格”变成 “线上一键查看”,效率大幅提升。
哈尔滨松北前进小学也是通过果之教师平台,极大地提升备课管理效率。组内的集体备课计划、教师们的线上协作记录,教学主任可以时时通过平台,查看组内各位教师的备课进度和相关数据,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指导。全面实现了以备课组为维度,打通集体备课与个人备课之间的通路,同时也为跨学科教研、大单元备课提供了更充足的数据支撑。
个备耗时长、资源散,缺指导?
对教师来说,个人备课不仅要吃透教材、分析学情,还要整合集备资源,青年教师更是需要前辈指导才能快速成长。但传统备课中,资源难找、指导难跟进,往往让个备变成“孤军奋战”。
面对个备的痛点,果之也提供了解决方案。教师在个人备课时,能在果之平台快速检索备课资源——无论是组内的集备成果,还是自己往年的教案,输入关键词就能找到;集备资源还能批量导出,省去逐个保存的麻烦。
![]()
针对青年教师业务成长,平台的“个备课点评”功能特别实用:组长或资深教师能随时查看青年教师的备课进度,直接在教案上标注修改建议,甚至追踪反思修改情况,让指导不再停留在“口头提醒”,而是落到实处,真正扎扎实实的帮助青年教师获得业务上的快速成长。
比如备课时需要确定教学目标,教师可以在平台内随时查阅课标要求、教参建议,结合学情分析数据,制定出精准的目标;遇到跨学科教学难点,也能参考组内其他学科教师的备课思路,快速找到突破方法。
教研成果难转化,“备课 + 听课”脱节?
集体备课作为中小学一种最基本的教学研究组织形式,多少年来早已得到专家学者的认同。它以群策群力、集思广益为基本特征,以集体的智慧和力量解决教学中的疑难点,是中小学教育不可多得的教学研究组织形式。
过去集体备课的成果需要通过课例展示、评课反馈来优化,但传统模式下,线下听课、线上评课脱节,点评反馈不及时等老大难问题,导致教研成果很难快速落地。
果之也在平台构建了“备课+听课”一体化模块,帮助教师效率提速。当需要展示集体备课成果时,教师用果之能一键邀请组内教师评课——线下听课结束后,教师之间可以直接在平台上提交评课意见,点评当堂反馈,不用再等开会时“补交流记录”;平台还能自动整合评课数据,生成课例分析报告,帮备课组快速总结经验、优化教案。
![]()
这种“备课—听课—评课”的有效闭环,让教研不再是“备归备、上归上”的割裂状态,而是形成良性循环:集体备课的成果在课堂上检验,评课反馈又反过来优化备课,真正实现“以研促教”。
开学季的备课压力,从来不是“孤军奋战”的难题。果之平台以“全链路支撑” 为核心,把教师从繁琐的事务性工作中解放出来,让跨学科备课更顺畅、大教研推进更高效、个人备课更精准,真正实现 “让备课‘负重前行’变成‘高效赋能’”。
面对即将到来的开学季,希望有越来越多的教师可以利用数智化工具,全面化解备课压力,轻松迎接新学期的每一堂课!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