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共有36位军事家,除了5位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即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杨尚昆、李先念;十大元帅和十大将;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前,牺牲了11位高级将领。他们创建和领导人民革命武装、指挥军团和兵团作战功勋卓著。如果按照后来军衔评比标准,人人手下猛将如云,个个都是元帅之才。他们分别是叶挺、许继慎、蔡申熙、段德昌、曾中生、左权、彭雪枫、罗炳辉、黄公略、方志敏、刘志丹。他们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献身,让我们重温历史,缅怀这些革命先烈。
八一南昌起义主要领导人之一和新四军首任军长叶挺。
叶挺出生在1896年,广东惠阳一个农民家庭。受广州黄花岗起义影响,立志从军救国,于是他先后就读于广东陆军小学、湖北陆军第二预备学校和保定军官学校。毕业后参加援闽粤军。加入中国国民党,追随孙中山先生“三民主义”的革命道路。24岁那年,在对桂系军阀的战斗中,他一举击溃了四倍于己的敌军,从而声名大振。调任中山先生的建国陆海军大元帅府警卫团第二营营长。
粤军总司令陈炯明叛变后,他转展到苏联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和红军学校中国班学习,接受到共产主义教育,并且加入中国共产党。 北伐战争中他出任有“铁军”之称第四军独立团团长,指挥和参加了著名的湖北汀泗桥和贺胜桥大捷,获北伐名将美誉。1927年8月1日,他以第十一军军长的身份,与周恩来、贺龙、朱德、刘伯承等,领导了著名的南昌起义,后又领导发动了广州起义,并且出任工农红军总司令。可惜所有起义都失败了,加之受党内一些人无端指责,开始流亡海外。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他受命出任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首任军长,亲率新四军粉碎日军对皖南的“扫荡”。无奈,在国民党顽固派制造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他遭国民党军囚禁。抗日战争结束之后,才在中共中央多方面的努力斡旋下,重获自由。正当叶挺准备摩拳擦掌,为中国革命事业大干一场的时候,一场由国民党特务策划的暗杀行动,悄悄靠了上来,1946年4月,国共谈判结束后,叶挺乘飞机由重庆回延安,飞机在山西兴县黑茶山附近失事,一代名将不幸遇难身亡,中国人民解放军也从此少了一位元帅。
中国工农红军高级指挥官许继慎。
许继慎1901年出生在安徽六安。黄埔军校一期优秀毕业生,毕业就以叶挺独立团第二营营长,参加北伐战争攻打平江、汀泗桥、贺胜桥等战役,作战异常威猛。可惜因为受伤,并未参加著名的南昌起义,大革命失败后,他在安徽、上海等地从事党的秘密工作。
许继慎和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周恩来的关系很好,1930年春,他被党中央派往鄂豫皖苏区,点名担任中国工农红军第一军首任军长。当时还有个副军长,名叫徐向前,再下面还有开国大将王树声、开国上将王宏坤。红一军的名头很大,但总兵力只有四个团,也就相当于两个旅。1930年12月,红一军决定攻打金家寨,当地民团有1000多人,还有国民党军46师的一部分,敌我实力悬殊。但许继慎不怕,他对战士们说:“我只有一个要求,全歼敌军,一个也不能跑掉!”果然,在许继慎的高明指挥下,红一军漂亮地打掉敌军2000多人,一个也没跑掉。许继慎坚持原则,对党赤胆忠心,拥有杰出的军事才能,在他兼任鄂豫皖革命军事委员会皖西分会主席。因为坚决反对张国焘提出的远离苏区、冒险进攻的错误军事行动方针。遭非法逮捕后,在随后的“肃反”中,被诬陷杀害于河南光山新集,年仅30岁。实在是太可惜了,试想,如果许继慎没有英年早逝,他该授什么军衔呢?妥妥的元帅一枚。
中国工农红军高级指挥官蔡申熙。
蔡申熙1906年出生在湖南省醴陵,黄埔军校一期优秀毕业生,毕业后留校教导团工作。北伐战争中,他在国民革命军第4军当营长,参加了南昌起义和广州起义。革命失败后,他去往吉安打游击。任中共江西省委军委书记、吉安东固地区游击队第1路总指挥。曾率部攻克峡江县城,配合湘赣边区的革命武装斗争。后根据中共长江局的指示,蔡申熙被派赴鄂东,并且在鄂东整合当地的游击队伍,组成了一支工农红军,这支队伍后来演变为红十五军,蔡申熙成为红十五军首任军长,在鄂豫皖苏区,蔡申熙先后指挥了新集镇、桥镇等战斗,让敌人多次的进攻计划化为泡影。蔡申熙指挥机智,作战勇敢,身先士卒,为红四方面军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右臂也因此负伤致残。
在蒋介石发动的第四次对鄂豫皖苏区的围剿中,已转担任红25军军长的蔡申熙,利用有利地形对敌人进行狙击。为了激励士气,他亲上前线,结果不幸被敌人击中,但因为战役已经进入白热化,蔡申熙拒绝了治疗,继续在担架上指挥战斗,直到将敌人击退为止。可也因伤势过重,蔡申熙壮烈牺牲,这时候他只有26岁,成为了革命事业中永恒的丰碑。其革命生涯虽短暂,但轰轰烈烈,在他指挥的红十五军,彭(湃)杨(殷)军政学校校长,第二十五军当中,涌现出一大批解放军高级将领。
中国工农红军高级指挥官段德昌。
段德昌1904年8月出生在湖南南县。黄埔军校四期优秀毕业生。北伐战争中,在国民革命军第四集团军第八军当政治部秘书,结识了该师一团一营营长彭德怀,两人常一起商谈革命形势和共产主义理想。并介绍其加入中国共产党。后因受伤,段德昌回乡秘密组建党的基层组织和发展革命武装。并成功点燃了荆江两岸的革命烽火,与贺龙、周逸群一道,共同创建了以洪湖为中心的湘鄂西革命据地。
他是电影《洪湖自卫队》里游击队的总队长。在游击战争的实践中,他创造性地总结出“敌来我飞,敌去我归,人(敌)多则跑,人少则搞”的游击战术,对保存实力,打击敌人,发展游击武装起了重要作用。在贺龙领导的红二军团中,他出任红六军军长。率部战斗在监河一带,扫除了苏区内的白军据点,巩固和扩大了洪湖根据地。被湘鄂西军民誉为"常胜将军”。可惜由于"左"倾领导者的错误军事指导和严重的肃反扩大化,因为他坚决反对错误领导,被打成“改组派”,强行被逮捕,并受到严刑审讯。段德昌坚贞不屈,严正申明:“我对党是忠诚的,历史定会作出公正结论。”1933年5月,在湖北省巴东县金果坪江家村被错杀,年仅29岁,让人惋惜。
中国工农红军高级指挥官曾中生。
曾中生1900出生在湖南资兴,黄埔军校四期优秀毕业生,以国民革命军第八军前敌总指挥部组织科科长身份,参加北伐战争,参与在所部建立政治机关,秘密发展中共组织,开展部队政治工作。大革命失败后,他赴苏联中山大学学习,参加在莫斯科召开的中共六大。归国后,以中共中央特派员身份,被派到鄂豫皖苏区,在国民党军对鄂豫皖苏区发动“围剿”的危急时刻,作为第4军政治委员,与军长徐向前率部南下作战,连克英山、蕲水、罗田、广济等县城,相继取得反“围剿”斗争胜利。
曾中生他是军事论著最丰富的一位。撰写《与川军作战要点》、《游击战争要诀》、《与“剿赤军”作战要诀》等多篇军事著作,被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作为学习军事理论的教材发至部队,极大的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军事思想。曾中生性格耿直,对党忠贞不二,在川陕期间和长征途中,与张国焘的错误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因为他极力反对张国焘军阀主义、分裂主义,被张国焘秘密杀害于四川理番县,年仅35岁。没有牺牲在敌人手上,却被自己人算计了,令人惋惜不已。
中国工农红军和八路军高级指挥官左权。
左权1905年出生在湖南醴陵县,黄埔军校一期优秀毕业生,留校入教导团,,参加过讨伐陈炯明的两次东征和平定滇、桂军阀杨希闵、刘震寰叛乱的战斗。受党组织派遣,先后入莫斯科中山大学、伏龙芝军事学院学习。归国后,先做红军军官学校教育长,后还做了红十五军军长兼政委。直接率部攻克龙岩城、天宝山防线,歼灭福建军阀张贞主力,为巩固和扩大中央革命据地作出了贡献。在长征的时候,他做为红一军团参谋长,与军团长林彪、政委聂荣臻,一路斩关夺隘,为掩护和保证中央纵队及后续部队,顺利突破敌人四道线、抢渡乌江、进占遵义、强渡大渡河,建立了赫赫战功。
抗日战争爆发后,他被任命为八路军前方指挥部参谋长,协助朱老总和彭老总,指挥八路军深入敌后,开展独立自主的游击战争,创建了吕梁、五台、太行山等抗日根据地,为坚持华北敌后抗日作出了重大贡献。在日军频繁“扫荡”的岁月里,左权从未放松军事理论和战略战术的研究,他写了《战术问题》、《论坚持华北抗战》等40多篇军事著作,还和刘伯承元帅合译《苏联新步兵》,才华可谓出众,被周恩来总理称为“是一个既有军事理论修养,又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军事家”。
在日军向八路军总部进行报复性大“扫荡”中,指挥突围战斗的他,被身边一颗爆炸的弹片击中,不幸以身殉国,成为我军在抗日战争中,牺牲的最高级别的将领,时年37岁。毛主席亲自起草电文,对左权阵亡“殊深哀悼”。朱总司令赋诗悼念:“名将以身殉国家,愿拚热血卫吾华,太行浩气传千古,留得清漳吐血花。”彭副总司令书写《左权同志碑志》。邓小平、刘伯承著文中称左权是“八路军的杰出领导”。华北军民唱起《左权将军之歌》。左权是八路军最优秀的将领之一,军事界不可多得的人才。他在战略战术方面的成就,实融会了1925年一1927年大革命时代、内战时代及苏联红军最进步的战术。他是中国著名的游击战术创始人之一。如果不牺牲,是当之无愧的元帅。
中国工农红军和新四军高级指挥官彭雪枫。
彭雪枫1907出生在河南镇平,早年考进天津南开中学。与周总理是校友,他追求革命真理,接受马克思主义。参加过“五卅”运动。1930年5月,经上海党组织介绍,被派往湘鄂赣苏区工作,任红三军团8军1纵队政治委员。参加了第三次、四次、五次反“围剿”,曾获红星奖章。长征中,他出任第三军团师长,在攻克娄山关、遵义城等战斗中担负主攻任务。可以说他是十年内战时期,红军最著名的青年将领之一。
抗日战争中,彭雪枫任新四军第四师师长,与邓子恢、张震、吴芝圃等,以洪泽湖为依托,坚持淮北敌后的抗日战争,纵横驰骋,浴血奋战,取得了著名的33天反“扫荡”等大小数百次战斗的胜利。彭雪枫总是身先士卒,亲自指挥战斗,不幸被流弹击中,英勇殉国,时年37岁。彭雪枫一生虽然短暂,但异常光辉,他光明磊落,不畏艰苦,他文武兼备,机智顽强。他对革命忠贞不渝,对奋斗目标孜孜追求。
对他的不幸牺牲,中央的挽词是:“为民族为群众二十年奋斗出生入死功垂祖国,打日本千百万同胞自由平等泽被长淮”。毛主席、陈毅老总挽词是:“二十年艰难事业,即将彻底完成,忍看功绩辉煌,英名永在,一世忠贞,是共产党人好榜样;千万里山河破碎,正待从头收拾,孰料血花飞溅,为国牺牲,满腔悲愤,为中华民族悼英雄。”
中国工农红军和新四军高级指挥官罗炳辉。
罗炳辉1897年12月出生在云南彝良,他是电影《从奴隶到将军》的原型。早年加入滇军,随滇军将领朱培德在江西驻扎,在围剿井冈山红军时被红军俘虏,当了红军,成为解放战士。罗炳辉参加红军后,成长速度是非常快,这得益于他在滇军积累的军事经验,在红一军团成立的时候,他成为下属第十二军的代理军长。参加了几次反围剿战斗。长征时候,罗炳辉任红一方面军九军团军团长。而此时七军团的军团长为寻淮洲,参谋长为粟裕,所以罗炳辉的资历和寻淮洲差不多,比粟裕要高一些。
抗战开始后,罗炳辉被中央从陕北调往新四军,一直担任陈老总的副手。在皖南事变之后新四军重建军部的时候,罗炳辉升任新四军第二副军长,第一副军长是德高望重的张云逸,粟裕当时接手一支队司令员,地位在罗炳辉之下。
抗战结束后,罗帅的山东军区被调往东北战场,华东新四军军部调往山东,留下的新四军余部成立华中军区,司令员张云逸,副司令员粟裕,罗炳辉则随陈毅调往山东,担任山东军区的副司令员,实际上是担任陈老总军事上的主要副手。不幸的是,在解放战争刚开始的时候,罗炳辉因病去世,缺失了最伟大的解放战争,中国人民解放军也因此少了一位大将或元帅。
平江起义领导人、中国工农红军高级指挥官黄公略。
黄公略1898年出生在湖南湘乡,早年入湘军当兵,与彭德怀、李灿,成为志同道合的战友。读过湖南陆军军官讲武堂,参加了北伐战争,还考入过黄埔军校高级班。在中国共产党的影响下,接受马列主义,并在参加广州起义。与彭德怀在平江进行了武装起义。彭德怀率红军主力上了井冈山后,他独自指挥红五军第一、二、三纵队在平江、浏阳、修水、铜鼓、武宁、万载一带活动,坚持游击战争。在环境异常恶劣的情况下,他以坚韧不拔的毅力、卓越的指挥才能和灵活机动的战术,率领部队在山河沟壑中艰苦转战,并紧密依靠地方党组织、游击队和人民群众,积极开展抗租、抗债、抗捐、抗粮斗争,帮助平江、浏阳等地建立了10多个区苏维埃政权,游击队扩大34倍。他根据情况,有时化整为零,有时声东击西,用游击战术与敌周旋,打得敌人胆战心惊。他是红六军的首任军长。在毛泽东、朱德直接领导下战斗。在实行游击战向运动战转变的千里转战湘赣和第一、二、三次反“围剿”中,他 “左”倾冒险主义,积极鲜明地拥护毛泽东提出的正确策略,对运动战和歼灭战有独到的见解。他的名字在中央苏区老幼皆知,与朱德、毛泽东、彭德怀的名字连在一起,被称为“朱毛彭黄”。深受苏区军民敬重。
不幸的是,正当中国革命需要他发挥更大作用的时候,这位声威并重的红军杰出高级将领,却早殒了。在第三次反“围剿”中,他率部转移,途经江西吉安东固六渡坳时,遭敌机袭击,不幸身中数弹,壮烈牺牲,时年33岁。在追悼大会上,毛主席撰挽联:“广州,不死,平江,不死,而今竟牺牲,堪恨大祸从天落。革命战争有功,游击战争有功,毕生何奋勇,好教后世继君来”。
黄公略是中国工农红军和苏维埃运动的缔造者和组织者之一,为湘鄂赣边革命据地和中央革命据地的建立、巩固和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他的地位正如老百姓所称那样,只在朱毛彭之后。
赣东北红军和苏区创建人方志敏。
方志敏1899年出生在江西弋阳。早年受五四爱国运动影响,加入共产党,回家乡开展农民运动。他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赣东北实际相结合,创造了一整套建党、建军和建立红色政权的经验,毛主席称之为“方志敏式”的根据地。
1934年,方志敏出任红10军团军政委员会主席,奉命率红10军团北上抗日,在皖南遭国民党军重兵围追堵截,艰苦转战两月余,因寡不敌众,弹尽援绝,被俘。在狱中,方志敏面对敌人的百般诱降和严刑逼供,他正气凛然,坚贞不屈,断然表示,宁为玉碎,不为瓦全,为革命而死,虽死犹荣!在江西南昌,他英勇就义,时年36岁。
陕北红军和苏区创建人刘志丹。
刘志丹1903出生在陕西志丹,黄埔军校四期优秀毕业生。参加过北伐战争。后被派往国民军联军马鸿逵部任政治处长,从事兵运工作。在南梁,他组建了一支独立的革命武装队伍——南梁游击队,队伍逐渐发展到100余人。
多次兵运失败的教训,使他认识到首先得有自己的根据地和武装力量,革命战争必须和当地群众斗争相结合,走“井冈山”道路。于是,他把部队拉到子午岭一带,一边坚持游击战争,一边建立根据地。任陕甘边红军临时指挥部副总指挥兼参谋长。刘志丹指挥部队九战九捷,以劣势兵力取得了西华池等战斗的胜利,挫败了国民党军对陕甘边苏区的第一次“围剿”,建立了陕甘边工农民主政府,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了革命根据地。刘志丹任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红26军、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七军会合后组成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前敌总指挥部,刘志丹任总指挥,率红26军、红27军主力,以围点打援、出敌不意、各个击破的战法,经两个多月的机动作战,攻克延长、延川、安定、安塞、保安、靖边6座县城,歼灭大量敌军。1936年3月,刘志丹率红25军参加东征战役,英勇牺牲,时年33岁。
本文内容仅代表平安读书自媒体观点。
欢迎大家留言和评论,喜欢请关注平安读书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