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3年6月26日,罗伯特·约翰逊驾驶 P-47“雷电”战斗机经历了一次换作其他战斗机几乎必死无疑的遭遇战。
在与 16 架 Fw-190 的激烈交锋后,他的“雷电”被打成了筛子:一发炮弹炸飞了座舱盖,炽热的机油涌入座舱,液压系统瘫痪,引擎冒着浓烟。德国王牌飞行员埃贡·迈耶几乎是贴身射击,直到打光了全部弹药。后来统计机体上共有 200 多个弹孔,螺旋桨上中弹 5 次,座椅背后的防弹钢板上留下 3 处弹痕。
但 普惠 R-2800 发动机 依然顽强地把飞机带回了英吉利海峡对岸。约翰逊最终在英格兰迫降成功——没有襟翼、没有刹车。
这次飞行成为传奇:P-47“雷电”用事实证明了它最大的优势——惊人的生存能力。
共和 P-47 雷电式战斗机
P-47 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三位俄国移民:
- 亚历山大·谢弗斯基——一战王牌飞行员,击落 13 架敌机,战斗中失去了一条腿,逃离布尔什维克后赴美;
- 亚历山大·卡特维利——来自格鲁吉亚的天才设计师;
- 米哈伊尔·格雷戈——富有创新精神的工程师。
他们设计的 SEV-3 水陆两用机打破了速度纪录,而战斗机 P-35 则是通向未来巨型战机的第一步。随着 Seversky 公司更名为 Republic Aviation,正是卡特维利打造出了后来被称为“最美国的战斗机”的 P-47。
在回应美军对 重型高空截击机 以及 远程轰炸机护航机 的需求时,卡特维利采用了在 P-43“枪骑兵”上测试过的 涡轮增压器,并研制出了 XP-47B。
1942 年,原型机在 7860 米 高度下飞出了 412 英里/小时(663 公里/小时) 的惊人速度。
由此诞生了“雷电”——不是优雅纤细的战机,而是庞大、强劲、坚固的空中猛兽,真正的天空战神。
美国第12航空军的P-47D“雷电”战斗机(泡罩式座舱型)编队飞行在意大利的亚平宁山脉上空
P-47之所以成为“重型怪兽”绝非偶然——它身上每一吨重量都有其意义。它的核心是一台 普惠 R-2800“双黄蜂”发动机:18缸、双排、2000马力的空气冷却星形巨擎。配合安装在机身尾部的 通用电气涡轮增压器:空气由机身侧面的进气口吸入,沿长管道进入尾部驱动涡轮,再被压缩后返回发动机。虽然复杂又沉重,但这赋予了“雷电”其他径向发动机战机所无法企及的高空性能与高速。
生存力 是“雷电”质量惊人的第二大原因。它配备了全套冗余控制钢索(分布在两侧)、防漏油箱、环绕飞行员和关键部位的装甲。哪怕发动机损失几个气缸,也依然能继续运转。模块化 QEC 动力舱让更换发动机仅需 2小时(常规需要6小时)。武器方面,机翼内安装了 8挺勃朗宁 M2 12.7mm机枪(左右各4挺),每秒可喷射百发子弹,足以撕碎“梅塞施密特”或扫平一整支卡车纵队。
美国第12航空军的P-47“雷电”战斗机编队执行任务,护航北美B-25“米切尔”轰炸机飞往意大利北部的德军目标
设计师也为飞行员着想。P-47座舱空间宽敞,配有加热、通风和舒适的座椅——飞行员笑称“就像客厅”。巨大坚固的起落架能承受在崎岖简陋野战机场的着陆。于是,这架比两架“喷火”还重的战机,却同时具备了高速、防护、火力和耐久性,堪称一辆“会飞的坦克”。
P-47是一款打破常规的战斗机。它的最大起飞重量达到 7940公斤 ——比两架“喷火 Mk.V”加起来还重。但沉重换来的是 697公里/小时的极速 和 13,100米的升限,涡轮增压器让它在高空战斗中如虎添翼。它最多可携带 1134公斤炸弹 或 10枚HVAR火箭弹 ——载弹量甚至超过了许多当时的专职攻击机。对德军空军而言,这就是灾难:护航战斗机摇身一变,成了轰炸机和飞行炮台的结合体。而美国工业一举生产了 15,636架P-47 ——让它成为二战中数量最多的美国战斗机,成为德国无力抵抗的工业洪流的象征。
起初,P-47主要负责为“空中堡垒”护航。早期的 B 与 C 型号外挂 108加仑副油箱,一路护送B-17和B-24飞到柏林,直到航程更远的P-51D出现。“雷电”因油耗惊人、机体笨重而难称理想护航机,但即便如此,它依旧锋芒毕露:它的俯冲速度快过任何德军战机,往往能在关键时刻救回几乎必死的轰炸机机组。
地勤人员正在为P-47“雷电”战斗机机翼装填 .50 BMG 子弹
但真正的荣耀来自它的 “Jabo”角色——战斗轰炸机。在这里,P-47化身为德军的末日收割机:它摧毁了 9000多台机车、8.6万辆车厢,以及数以万计的卡车与装甲车辆。在“眼镜蛇行动”中,仅仅405大队一天就摧毁了一支庞大的车队——122辆坦克、259辆汽车和11门火炮。无论是携弹俯冲轰炸,还是用“勃朗宁”机枪和HVAR火箭弹覆盖目标,“雷电”都能切断交通线、炸毁桥梁、击沉舰船。而在空战中,它也击落了 3752架敌机,保持着令人震撼的 4.6:1的胜率比。
P-47从未以美貌著称:与“喷火”或“野马”相比,它显得臃肿笨拙。但正是这种 庞大与厚重,造就了它作为战争武器的完美。它能在其他战机坠落的情况下依然幸存:厚实的装甲、防漏油箱、冗余系统让它成为 会飞的坦克,面对德军7.92毫米子弹几乎无动于衷。德国飞行员憎恨它的“不死之身”,而罗伯特·约翰逊的传奇故事,更加巩固了这架飞机“拒绝死亡”的名声。通用电气涡轮增压器让它在“梅塞施密特”引擎乏力的高空依然充满动力,而快速更换发动机系统和简化的结构设计,使它成为真正的 实战之机——维修方便、攻击高效、护航无情。外表笨拙丑陋,内里却臻于完美。
1944年执行任务时,共和航空P-47“雷电”战斗机对法国一艘内河船只实施攻击。强大的武器系统在破坏敌人补给线中发挥了决定性作用
P-47在 1943年守护“空中堡垒”,在 1944年碾碎德军交通线,在 1945年一路打到日本。步兵们尤其喜爱它的火力与防护:听见“雷电”的轰鸣声,就意味着敌人即将被击溃。它的继任者 A-10“雷电 II” 延续了同样的理念——厚重装甲、强力火炮,以及能在前线恶劣机场中持续作战的顽强生命力。
P-47虽然笨重、方正、耗油,但它成为了传奇,因为它做到了最关键的一点——把飞行员带回家,并让敌人付出沉重代价。这,就是它真正的完美。
实验型共和XP-47N战斗机在试飞中展示其增大的航程。这款型号专为在 太平洋战区 执行远程任务而研发。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