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不是也有过这样的经历:刚在网上买了东西,马上就接到 “客服” 的电话,准确说出你的购买信息,要给你退款;刚在银行办了业务,就收到 “银行” 的短信,让你点击链接进行操作……
这些看似平常的场景,背后可能隐藏着巨大的危机,而危机的源头,竟然可能来自银行和运营商内部!
最近公安部最新通报的23名银行运营商内鬼,揭开了一个十分恶心的真相。
那就是这些本应该是守护信息安全的人,却成为了捅向我们普通民众的第一刀。
这些内鬼的操作有多嚣张呢?
他们会把客户的身份证和房产证当成摇钱树,通过黑中介违规贷款拿提成。
“内鬼” 作祟,信息安全岌岌可危
这些银行和运营商的 “内鬼”,利用职务之便,将客户的信息当成了赚钱的工具。客户的身份证、房产证、家庭住址等重要信息,被他们偷偷收集,然后在暗网上出售。一套完整的身份信息,能卖到上千元。有了这些信息,诈骗分子就能精准地实施诈骗,让受害者防不胜防。
不仅如此,他们还参与到违规贷款、批量办卡等违法活动中。在江西九江,就有一位银行信贷经理张某,在 5 年时间里,帮黑中介违规贷款 1000 万元,自己则按照 1%-3% 的比例收取好处费。这种行为不仅让客户面临莫名负债的风险,也严重扰乱了金融秩序。而运营商的 “内鬼” 也不甘示弱,他们帮诈骗团伙复活已停机的电话号码,为诈骗团伙开通 “400” 业务。复活的号码和 “400” 开头的号码,成了诈骗分子冒充公检法、客服等人员的得力工具,大大增加了诈骗的成功率。
这些 “内鬼” 背后,是一条分工明确的犯罪产业链。从偷取信息的 “内鬼”,到批量制卡的不法分子,再到对接诈骗团伙分赃的中间人,各个环节紧密相连,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犯罪网络。他们的存在,让民众的信息安全如风中残烛,随时可能熄灭。
“断卡” 行动,全力斩断犯罪链条
为了打击 “两卡”(电话卡、银行卡)滥用这一电信网络诈骗案件持续高发的重要根源,自 2020 年起,公安部会同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国人民银行、最高法、最高检等部门,部署开展了 “断卡” 行动。这一行动犹如一把利剑,直指犯罪产业链的要害。
2025 年 7 月 28 日,公安部刑侦局副局长郑翔在新闻发布会上披露了一组惊人数据:今年以来,公安部刑侦局共下发 “断卡” 线索 78 万条,查处 “两卡” 违法犯罪嫌疑人 23 万人,打掉非法开卡团伙 5500 余个,缴获非法 “两卡” 17 万余张,更让人震惊的是,抓获了银行、运营商 “内鬼” 23 名!
这些数据的背后,是无数执法人员的辛勤付出,他们日夜奋战,只为斩断这条犯罪链条,守护民众的财产安全。
在打击犯罪的同时,相关部门也制定了严格的惩戒措施。对于普通民众来说,如果出租、出借 3 张以上银行卡,可能会被惩戒 2 年;如果借出的卡涉及刑事犯罪,处罚将更加严厉,直接处罚 3 年,并且 5 年之内不能开新账户,日常生活中也不能使用手机银行。而对于行业 “内鬼”,一旦被发现与黑中介勾连,不仅会被移送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还会被行业永久拉黑,终身无法从事相关行业工作。这种严厉的惩戒措施,对犯罪分子形成了强大的威慑力。
挑战犹存,反诈之路任重道远
尽管 “断卡” 行动取得了阶段性胜利,但当前的反诈形势依然严峻。“实名不实人” 的问题仍然突出,大量电话卡、银行卡虽然进行了实名登记,但实际使用者并非本人,这给诈骗分子提供了可乘之机。而且,诈骗团伙越来越狡猾,他们开始将目标对准未成年人、在校学生、老年人群体等防范意识较弱的人群,利用他们的身份开卡,实施犯罪。
此外,犯罪形态也在不断更迭。职业开卡人、职业养卡人等新型不法群体不断涌现,他们的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作案手段也越来越隐蔽,给执法部门的打击工作带来了极大的困难。面对这些挑战,我们不能有丝毫的懈怠。公安部刑侦局副局长郑祥明确表示:“要始终保持高压态势”。这不仅是对执法部门的要求,也是对全社会的呼吁。
你是否也曾遭遇过类似的诈骗风险?对于反诈工作,你又有哪些好的建议呢?
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分享,让我们一起交流,共同为反诈事业贡献力量。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