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天津日报)
转自:天津日报
2011年4月,在天津市大规模旧城拆迁改造中发现了数千块老城砖。据有关专家介绍:“天津卫老城城墙于1901年被拆,拆城后,碎砖垫了城周护城河及马路,整砖少量运去德州,大部分由拆城承包人出售给租界盖了房屋。吉林路、滨江道等原法租界附近有些住宅楼,至今外墙仍可见城砖原状。”我曾看到过大买办梁炎卿在英租界的旧宅,他家的房子就是用天津的老城砖修建的。前些年,和平区哈尔滨道原法租界的老旅馆佛照楼在拆迁时又发现有3000余块天津老城砖,现已被保护起来。
这些老城砖全部来自天津旧时的卫城,它们见证了天津建城的历史和六百多年的历史风云。
提起天津老城,久居天津的人没有不知道的。老城范围,一般是指今天的东、西、南、北四条马路之间,也就是天津人所说的老城里。有句老话说:“北京是个帽子城,保定是个靴子城,天津是个算盘城。”天津卫为嘛叫“算盘城”呢?这是因为,当年的天津城以鼓楼为中心,为一长方形城垣,东西长五百零四丈,南北长三百二十四丈,城周长九里十八步,恰似一盘巨大的算盘,所以称为“算盘城”。
天津卫城始建于明永乐二年(1404),当时还只是一圈土围子,设有四门,门上建城楼,虽为土筑,却因修建得十分壮观而博得“赛淮安”的美称。弘治初年,山东按察副使刘福兵备天津时,用砖石包城,四门重建城楼,分别题名镇东、定南、安西、拱北。此后,天津城屡经修建。有一次大修是在雍正初年,天津发了一次大水,水退后重修城垣。每面城门上均嵌有石刻的门额,北是带河门,西是卫安门,南是归极门,东是镇海门。我曾见到李叔同的父亲李世珍同治乙丑科会试朱卷,其中写道:“世居天津县镇海门外河东三甲。”这一年即1865年,李世珍考中了进士,这说明在那个时期天津老城和四座城门都是存在的。
光绪二十六年(1900),八国联军攻破天津城,成立了“都统衙门”,决定拆除城墙,当时虽有众多乡绅反对,与其交涉,但最终未能阻止。据老人说,拆下的城砖运到山东威海卫修了炮台,事后有人回想起城门的四面门额,从中悟出了“带卫归海”似乎就是城砖归宿的谶语。
虽然天津城被拆除,但老城内的旧建筑和当年留下的地名依然是韵味儿十足。像贡院街、户部街、仓廒街、府署街、沈家栅栏、卞家大院、拴马桩胡同、乡祠胡同、双井胡同、中营、龙亭、鸽子集等,或露出富贵气象,或反映出旧时那种简朴而古老的生活。笔者翻阅老作家秦瘦鸥的《海棠室闲话》,得知秦先生当初写小说《秋海棠》便是从天津老城里得到的启示。他回忆说:“记得早先的天津市内,在临近的金汤桥的海河以西,还有一片旧城区,纵横不过数里,方方正正,犹如一块棋盘,街道都很狭窄,却颇有古香古色的气氛。是时秋季中的某一天,我信步走过一条幽静的石街,偶然瞧见一位中学生模样的少女,而外形又那么苗条灵秀、容光照人,以至在短暂的一二分钟以内,便使我的脑神经上深深地刻下了她的倩影,后来在塑造罗湘绮这一人物时,不由不想到了她。”上世纪80年代,《秋海棠》被拍成电视连续剧,有人问他:“为什么你要选择天津这个地方作为秋海棠与罗湘绮相遇相爱之处?可有什么特殊原因?”秦先生说:“这一问,真教我往事历历,如在目前。”由此可见天津老城里在这位上海老作家心中的地位。那深街小巷里的老宅尽管很旧,却像是一幅幅昔日风俗画,也如同一瓶瓶陈年老酒,有一种独有的魅力。记得老城旧房即将拆迁时,我特意赶去看看,心中恋恋不舍,这也算是最后一眼了。这座“算盘城”的旧貌无疑成为天津人不可泯灭的记忆。
关于旧城拆下城砖的真正去处,按照多数人的说法是:大部分卖到了租界盖起了房子和院墙,余下的碎砖及土石填了护城河和城里的坑塘。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