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新中国首次授衔,萧克成为八路军六位正副师长中唯一未被授予元帅军衔的将领,却以“开国第一上将”的姿态,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革命者风范。
1955年秋的北京饭店宴会厅,一场重要的授衔典礼刚刚结束。
一位年轻参谋端着酒杯凑近主桌,向一位将军问道:“您说八路军六个师长里,怎么偏偏萧克将军没评上元帅呢?”
正在低头夹菜的萧克动作微微一顿,抬头时眼角已泛起笑意:“小同志啊,军衔就是个符号,咱们打仗那会儿,可没人在乎这些。”
1907年,萧克出生在湖南嘉禾的一个清贫书香门第。
父亲是晚清秀才,母亲出身名门,家中几代都是读书人,藏书丰富。
他本可享受书香世家的熏陶,却因目睹兄长因进步文章被反动势力迫害致死,毅然选择从军道路。
1926年,萧克考入黄埔军校,毕业后参加北伐战争。
在叶挺独立团服役期间,他亲历了“四一二”政变的血雨腥风。
目睹国民党右派屠杀共产党人,萧克果断加入中国共产党,并在南昌起义中举起反抗的第一面旗帜。
起义后,部队在广东潮汕受挫,萧克只能回老家湖南重新组织革命力量。
1928年初,他在嘉禾县建立了中国共产党南区支部,后来担任宜章县游击队长,跟随朱德、陈毅参加湘南起义。
1928年4月,萧克带着农军向井冈山转移,在资兴龙溪洞遇上了来接朱德部队的毛泽东。
毛泽东握着他的手开玩笑:“没接到朱德,倒接到个萧克,也是个好同志!”
到达井冈山后,萧克从连长做起,打了不少漂亮仗。
![]()
有一次行军,遇到敌人在休息,营长想等朱德来了再打,萧克却觉得敌人长途跋涉正疲惫,机不可失,劝营长赶紧出击,结果不仅击溃敌军,还抓了不少俘虏。
朱德赶来后,直夸他聪明果敢,没多久就把他提拔成了营长。
在新、老七溪岭战斗和四夺永新的战斗中,他带领一个营牵制甚至击溃敌人一个团,在红军中渐渐有了名气。
1934年,萧克迎来了军事生涯的重要考验。
这一年7月,他担任红六军团军团长,奉命率部先遣西征,为中央红军战略转移开辟通道,这也拉开了长征的序幕。
当时他带着9700多人,要突破国民党军46个团的围追堵截,难度可想而知。
面对这样的情况,萧克带领大家利用地形突破封锁,遇到多路围堵时就暂时分兵,吸引敌军兵力分散,随后在预定地点重新会合。
萧克的对手白崇禧这样评价:“红六军团有三大长处,第一是纪律严格,进退动作一致,奔驰数省,队伍完整。第二是组织严密,党的命令可直达士兵下层。第三是行军能力强,该部没有落伍者。”
同年10月,红六军团突破重重封锁,在贵州和贺龙的红二军团会师。
之后,两人联手发起湘西攻势,打下永顺县城,还建立了湘鄂川黔苏区。
全面抗战爆发后,萧克被任命为八路军120师副师长,跟着师长贺龙去了晋西北抗日前线。
忻口战役时,他协助贺龙指挥部队在敌人侧翼和后方活动,破坏公路、电线,袭击辎重车,让日军没法及时补给,有力配合了国民党友军作战。
![]()
1940年1月,萧克担任八路军冀热察挺进军司令员,刚上任就遇上敌人“十路围攻”。
他带着部队打了14天,歼灭日伪军800多人,还击落一架敌机,不仅粉碎了围攻,还巩固了平西抗日根据地。
萧克不仅会打仗,还特别有文化。
抗战期间,他在马背上写了《战术学讲义》,朱德说这是“八路军自己的克劳塞维茨”,后来成了抗大的教材。
1940年,在阜平山区休整时,他还写了长篇小说《浴血罗霄》,这本书后来获得了茅盾文学奖荣誉奖。
1955年授衔时,萧克被授予上将军衔。
有人为他抱不平,觉得以他的资历至少该是大将,可他一点都不在意。
关于萧克未获元帅军衔的原因,有多种解读。
主观上与同期战僚相比战绩不是特别突出,客观上则是因为元帅和大将的名额分别只有十个,需根据资历、战绩和代表性等因素择优确定。
但萧克本人对军衔高低看得很淡。他曾说:“打仗那会儿谁在乎这个?军衔就是个符号,能看到新中国成立,比啥都强。”
这种淡泊名利的态度,贯穿了萧克的一生。
虽然他成为了六个师长中唯一一个没有被授予开国元帅称号的师长,但他对于军衔并没有很看重,而是始终找准自己的定位,继续追求进步。
新中国成立后,萧克继续为军队建设忙碌。1950年6月,他担任军事训练部部长,负责创办军事院校。
他亲自选校址、挑教员,提出“三级制”院校培训体制,一共办了125所涵盖各军兵种的军事院校。
他还组织编写了纪律、内务、队列三大条令,为军队正规化、现代化建设打下了基础。
抗美援朝战争结束后,他又根据部队装备和兵种的变化,提出“掌握新的技术,学会联合作战”的训练方针。
萧克还亲自主持编写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史》等重要教材。
后来他又积极推动和外军的交流,学习别人的好经验,也让外军更多地了解中国军队。
1980年,萧克当选为政协全国委员会副主席,在政治舞台上继续为国家作贡献。尽管身居高位,但他始终保持革命者的本色。
![]()
晚年的萧克特别关心教育和文化事业,在家乡建了小街田希望小学,还在湖南郴州设立了“萧克教育奖”。
他还参与主编了许多图书,创办了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主编的《中华文化通志》获得了国家图书奖荣誉奖。
萧克还写了《萧克回忆录》《朱毛红军侧记》等书,把自己的经历和对历史的思考留给了后人。
在党史、军史研究中,他力倡实事求是,反对人云亦云。他曾强调:“历史事实便是最大的权威,一切著作、研究必须要以事实为基础。”
萧克对家人要求特别严格,尤其是对儿子萧星华。
萧星华出生在抗战时期,因为战乱,小时候被寄养在老乡家,吃了不少苦。
后来,萧星华长大了,萧克反复叮嘱他:“在外面别说是我萧克的儿子,凡事靠自己。”
萧星华没有辜负父亲的期望,考上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后在湖南劳动。
1983年,萧星华被调入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工作,开始了自己的军旅生涯。
凭着自己的努力,1996年晋升为少将,父子俩成了“父子将军”。
萧克不仅是一位优秀的将领,也是一位优秀的父亲。
他对孩子的严格要求和不搞特权的教育理念,使得儿子最终成长为一名优秀的军事人才,延续了父辈的革命精神。
2008年10月24日,萧克将军在北京逝世,享年102岁。
这位从南昌起义走出来的老将军,一辈子经历了无数风雨,无论是打仗、办学,还是搞文化工作,都兢兢业业。
萧克将军的一生堪称传奇。
从黄埔军校到政协副主席,从战场指挥官到文学创作者,他用百年人生书写了忠诚与淡泊。
当人们感叹他未获元帅军衔时,或许更该记住:在历史长河中,真正的丰碑从来不是由军衔高低铸就,而是由那些超越个人得失、始终与人民同行的精神铸就。
萧克将军是一位战将,参与过北伐战争、南昌起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是我国历史上最年轻的高级指挥员之一。
他也是一位军事教育家。
战争年代,他办过教导队,担任过军校校长,为革命战争和军队的壮大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人才,是军队院校正规化、现代化建设的开拓者。
萧克将军晚年在全国政协副主席任上依旧闲不住。
1982年夏天,他带着调研组三下安徽农村,在凤阳小岗村蹲点半个月,为家庭联产承包制的推广写下万字报告。
有次在田埂上被老乡认出,老人家用粗糙的手掌拍着他肩膀:“萧司令,您当年带兵打鬼子那劲儿,跟咱们现在搞包产到户一个样!”
这话说得萧克眼眶发热,转身就掏出笔记本记下群众说的每句话。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