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这个事闹得沸沸扬扬,简单回顾一下。浙江绍兴鲁迅纪念馆墙上有一副画,“迅哥儿”夹着香烟,眼神犀利,背景简化为黑白线条,颇具文艺气息。不少到访游客会隔空点支烟或打个火机,拍一张“给先生点支烟”的照片,致敬这位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
然而在8月20日,控烟志愿者孙女士在社交平台发文,称这幅墙画改编自鲁迅在书房抽烟的照片,去掉背景后容易让人误以为鲁迅在室外吸烟,有“诱导吸烟”和“误导青少年”的风险。8月22日,她还向“浙里办”投诉,建议把鲁迅的抽烟动作改成“右手握拳”。
![]()
这个事情一上热搜,顿时引起一片哗然。先说个人看法:孙女士此举纯属吃饱了撑的没事干,作为一个曾经去到过鲁迅故居的青年游客,我坚决支持墙画保持原样。
鲁迅先生一生有很多成就,也有很多爱好,抽烟就是其中一个。放眼他生活的那个旧时代,上到政要学者,下到贩夫走卒,几乎都有烟瘾。烟不离手,在100年前并非恶习;而当时的社会环境,也根本谈不上去管控什么二手烟危害。
我本人是不抽烟的,平时也反对二手烟,但我无论如何也不会去指责抽烟的先辈。有人说笔杆子们抽烟是为了创作灵感,其实我并不需要帮着找这么个理由。当年的人们无论因为什么原因抽烟,我都不会表示异议。
教员伍豪等先辈即便日常抽烟喝酒,也不会消减他们的崇高,反而显得他们真实鲜活,更接地气;反观中西方某两个烟酒不沾、道貌岸然的伪君子,即便再“自律”再我也不会高看他们一眼。
![]()
可笑的是,投诉者声称游客“给先生点烟”拍照会误导下一代,殊不知这恰恰是致敬之举。游客来纪念馆,是为了缅怀鲁迅先生的批判精神和战斗意志,谁专门是为了学习怎么抽烟来的啊?把普通的娱乐行为上纲上线成“矮化精神高度”,强行扣上误导帽子,反而暴露了投诉者的文化自卑。
历史就是历史,鲁迅先生现存的照片里有很多抽烟的画面,这早就构成了他老人家的艺术形象之一。试图以“教化”的名义不让这样的画面在公众场合出现,纯属越俎代庖、过度敏感。
要照这么个逻辑,鲁迅先生小时候还在课桌上刻了个“早”字,这算不算破坏公物啊?他把弟弟的风筝毁掉,这算不算家庭暴力啊?和闰土一起抓小鸟雀,这算不算不爱护动物啊?……真这么掰扯下去,就没完没了了。
![]()
目前从最新消息来看,大部分人还是正常,魔怔人毕竟是少数。
8月25日,绍兴市文旅局的一名工作人员表示,今天上午收到了来自全国各地的电话,“都表示这是历史的客观现实,而且也是绍兴鲁迅故里旅游的一张名片,要求不能因为一个人的投诉盲目做出决策。”大家的意见一致要求不需要修改,文旅局也会在广泛听取民意的基础上做出决策,不会因为一个人的投诉而盲目更换,“是否修改目前还没有通知,会在全面统筹后再做出决策。” 公众号:中国青年报
当地在这方面有着足够的清醒,不至于随随便便就被极少数别有用心的人挥舞着“道德大棒”给绑架。浙江省鲁迅研究会秘书长卓光平也指出:“抽烟常与沉思、思考联系在一起,恰恰能够体现鲁迅作为思想家的深度。我们更应关注他深刻的思想价值,而非仅聚焦于某个生活瞬间。”
![]()
有媒体表示,这种投诉为逞一己之快而不顾公共资源被无端浪费。“一人投诉,全社会吃药,纳税人埋单,这不是正常的舆论空间秩序。”
鲁迅先生的打卡墙,没有因为吸烟的动作而误导公众,反而是这样的举报在误导社会——原来“拿着锤子找钉子”,可以调动这么多的社会资源,可以引发这么大的关注。 沈彬,公众号:澎湃新闻评论
总之啊, 公共文化场所的文化展示,其核心是守护历史的真实温度,而非去刻意迎合某些人的现代癖好。与其在墙画上吹毛求疵,不如多读读《狂人日记》,体会鲁迅“救救孩子”的本意,那才是对先生最深刻的致敬。
否则,这般“吃饱了撑的”闹剧,只会让鲁迅的讽刺笔锋在九泉之下再添新素材——某些魔怔人所谓的“觉醒”,不过是另一种愚蠢的蒙昧罢了。
文章发出之前,又获悉了一个最新消息,有网友发现,投诉人孙女士在某书账号的主页简介里,写有【烟草电子烟out,只可“尼古丁袋”】等,疑似将禁烟投诉当作引流工作,然后好售卖自己的烟草替代产品。
![]()
好家伙,正应了谢若林那句话——
![]()
下次再遇到这种搞事情的,建议直接标狼打。
(全文完)
关注小号防失联
为了保持正常接收推文
还望大家能够将“少爷写春秋”设为星标
并多多点亮右下角“在看”
拜托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