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下产业园的招商广告又换了。
昨天还是“黄金区位,即刻入驻”,今天已经变成——
“零租金支持梦想家”
红底白字,硕大醒目。
拐进咖啡馆,邻座两年轻人正热烈讨论:
“听说科技园那边免租三年?”“还得看项目,他们只要人工智能和半导体……”
这样的对话,正在多个城市悄然上演。
深圳宝安,立新湖畔。
一位产业园老板望着空荡荡的园区苦笑:
“三年前一房难求,现在一半空着。每天一睁眼,就是在烧钱。”
他的困境并非个例。
今年上半年主要城市产业园空置率持续攀升,部分郊区园区甚至超过了50%。
上海半年新增产业空间50万㎡,但去化的仅有6.7万㎡。
我的老朋友申公豹说:
空着也是空着,不如换个思路。
与其守着空房等租客,不如用空间换未来。
三月,深圳率先拿出10万㎡空间,启动“梦想免租”计划。
很快,广州、杭州、苏州相继跟进,北京中关村也传出类似风声。
一场特殊的“招商大战”,悄然打响。
什么样的梦想值得被免租?
苏州工业园开出的条件是:
团队来自985、211或海外名校,有核心专利,市场前景明朗,符合“新质生产力”方向。
“我们不是慈善机构。”一位招商主任说得直白。“我们要的是未来的瞪羚企业、独角兽。如果你的项目足够好,空间免费不是问题。”
筛选堪比选秀。
数百份申请中,最终入选的不足十分之一。
评审组会仔细考量每个团队的学历背景、专利含金量、商业模式。
“有点像风险投资,只不过我们用的不是现金,而是空间。”
深圳某园区运营方表示:
“赌的是这些企业未来的成长性。”
省下的租金意味着什么?
一位刚入驻的创业者算了一笔账:
500平空间,月租省4万,一年就是48万。
“相当于多养了一个研发团队,多了18个月的生存时间。”
但对园区来说,这笔账更复杂。
“表面上是在做赔本买卖,实则不然。”
产业地产分析师王雯指出,“空置空间本身就在产生成本,与其完全闲置,不如借此吸引优质企业,培育未来的税源。”
更深层的考量是产业升级。
“传统制造业外流,园区需要新经济企业填充空间,也需要新故事来支撑土地价值。”王雯补充道。
免租期结束后怎么办?
这是所有参与者都在思考的问题。
“如果三年后企业还是付不起租金,说明项目本身可能有问题。”
一位园区经理直言,“真正的好项目,三年足够成长到能自负盈亏。”
但也有人担忧这会扭曲市场。
原本应该自然淘汰的项目,可能因为免租而勉强维持。
创业成功的关键从来不是省租金,而是找到市场需求。
更深层次的挑战在于产业配套。
“如果本地没有相应的人才池和供应链,光给免费空间也留不住企业。”
一位从深圳搬到苏州的创业者坦言:
“我们看中的是这里完整的芯片产业链,租金优惠只是锦上添花。”
这场实验正在改写园区的商业模式。
传统的“开发-出租”模式逐渐让位于“空间换股权”的新玩法。
一些园区开始要求用免费空间换取企业少量股权,从房东变身为股东。
“这更像是风险投资,而不是地产租赁。”
某园区创新业务负责人表示:
“我们的收益不再局限于租金,而是可以分享企业成长的红利。”
但这种模式对园区运营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需要有一双识人的慧眼,而不是简单地把空间租给出价最高者。”
傍晚,立新湖面波光粼粼。
新入驻的创业者们还在加班,免费的空间里,梦想正在接受现实的检验。
园区招商处的灯也亮着工作人员正在准备下一批入驻评审。
墙上的标语已经换了又换,最新的版本是:
“这里不收租金,只收未来的可能性。”
在这场空间与梦想的交换中,没有简单的给予与接受,而是一场基于计算的相互成全。
空置的空间遇见缺钱的梦想,各取所需,各得其所。
园区得到了人气与希望,创业者赢得了时间与机会。
至于最终是梦想成就空间,还是空间辜负梦想:
只有时间能给出答案。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